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1935年10月8日清晨,耿湾镇一片死寂。300多名红军战士,前一晚还生龙活虎,一夜之间竟无一人醒来。连一声呻吟都没有留下,只剩下沉默的山风吹过宿营地。
就在头天,毛主席还站在六盘山巅,挥笔写下《清平乐·六盘山》,话音未落,这边竟传来如此噩耗。一口泉水,300条命,谁也说不清这水里藏了什么杀机。
这一等,就是54年。直到1989年,两个水文专家揭开这场沉默的死亡谜团。可谜团背后,留下的,却是一页沉重到翻不动的历史档案。
头一晚喝了诗,第二天喝了毒?
1935年10月7日,六盘山天高云淡,西风猎猎。中央红军刚刚翻越六盘山主峰,青石嘴一战,大获全胜。毛主席当场吟诗:“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战士们听得热血沸腾,那天,猛扑国民党何炷国骑兵军第七师十九团,不到一个时辰,毙敌200余人,俘敌近百人,缴获战马150多匹。红军历史上第一支骑兵连就此组建。
战斗结束,毛主席站在六盘山巨石之巅,对身边的战士说:“你们这些从江西一路走来的战士,个个是革命的种子,将来要撒满全国,开花结果!”就在这激昂的誓言刚刚落下,不到十二个小时,一场前所未有的惨剧在耿湾镇悄然发生。
10月8日清晨,一份紧急军报送至毛主席手中。内容冷冰冰:耿湾镇驻扎的三个营,300余名红军战士,一夜之间全部阵亡,无一生还。没有敌袭,没有枪声,没有搏斗痕迹。前一天还精神抖擞,转眼间竟无声死去。
现场堪称诡异。三百余具遗体整齐平躺,没有挣扎痕迹,没有痛苦表情。更奇怪的是,战士们的水壶全都空了。初步结论直指“食物中毒”,但这一判断,很快被推翻。
敌军没有布毒,炊事班所用食材也未发现异常。毛主席闻讯当场震怒,责令保卫局彻查此事,但无论怎么查,都找不到头绪。没有弹壳,没有尸检结果,甚至没有一块能确定致死原因的证据。
这一夜的沉默成了历史档案上的空白页。这批战士,本应在西征大业中继续前行,却在没有硝烟的宿营地集体消失。历史留下的,只是一行淡淡的注解:1935年,六盘山,耿湾镇,300名红军,一夜之间无声离去。
54年后的真相:泉水里藏着夺命的“矿石”
时间来到1989年秋天。兰州军区的两位水文专家,王学印和王森林,带着几十年来未解的疑问,走访了耿湾镇及周边地区,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实地水质调查。他们在一眼泉水边驻足,这里流传着一个老说法:“这泉水苦得咽不下去,牲畜喝了都犯病。”
两人取样送检,结果令人胆寒。泉水中钾离子含量高达2-3公斤/吨,而正常泉水仅含300-500克。这个数据意味着,一口下肚,相当于吃了一小把肥料!更致命的是,泉水中还含有微量氰化钾和氰化钠。
这些成分的致死剂量仅需50毫克,且无色无味,入口即死,反应极其迅速,死亡过程安静无比,心脏和中枢神经直接瘫痪。
水文专家最终确认,这泉水源自断层带,长期渗出含剧毒矿物质的泉水。而耿湾镇那夜的气温偏高,战士们行军至此,口干舌燥,大量饮用泉水。当晚宿营不久,中毒反应即刻发生,无一人来得及呼救,便全部猝死。
这一结论如同一锤定音,终于还原了那夜的真实场景。300多名战士,在战场上生死搏杀而未倒下,却在这看似平静的山间泉水前,集体饮下了最致命的一口毒药。
五十四年,一个数字终于有了归宿,一个疑案终于画上句号。可至此,却又生出了新的问题——这些战士的遗骸在哪里?为何历史档案中,对此事只字未提?
谜底揭开,英烈安在何方?
这一年的春夏之交,彭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忠带队前往耿湾镇展开大规模调查。这支调查队走访了耿湾及周边方圆数百公里,甚至跨省进入甘肃环县一带。
结果再次令人疑惑:查遍了党史资料、地方志、将军回忆录,没有任何一处记载此事。环县当地八九十岁的老人也未曾听闻当年有红军大规模牺牲。
更为奇怪的是,这场规模巨大的牺牲事件,连一座烈士陵园、一块纪念碑、甚至一处简单的墓地都没有留下。
三百多名战士的名字未能刻上石碑,遗体也未曾入土为安。调查组最终给出的结论是:“耿湾镇的确有苦泉,但千百年来,无人因水致死;红军大规模中毒身亡之事,史实上无法证实。”
一边是科学家手中确凿的水质报告,一边是档案馆和乡野间的沉默。这300多条生命,仿佛随着那一夜的寒风,直接被风吹进了历史的黑洞。
事实已然如此,却留下了更大的疑问。这批战士究竟埋骨何方?是否在那场猝不及防的死亡中,连最后一处归宿也未曾找到?
历史的尘埃尚未落定,真相虽已揭晓,但未见英烈安息。而今站在六盘山下,仿佛还能听见那一夜的寂静与山风交织成的悲歌。
参考资料:
六盘山下300红军一夜牺牲之谜:饮剧毒泉水.中国发展门户网.2009-02-02
彭阳无法证实六盘山死亡300红军说.新消息报.2009-05-22
彭阳无法证实六盘山死亡300红军说.新消息报.200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