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一片土地如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2020年新一轮开发建设启动至今,北外滩这片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正从一张蓝图化为现实。作为上海“一江一河”战略核心的节点,北外滩不仅承载着中心城区成片开发的稀缺价值,更肩负着为未来产业预埋空间接口、构建“复合型城市容器”的使命。
一栋栋高楼串起复合空间
从浦西第一高楼白玉兰广场,到正在建设中的480米“新浦西第一高楼”,北外滩已形成超高层地标集群,但北外滩的规划理念,不是简单的建筑堆砌,而是一场关于城市功能与产业生态的深度重构。
▲白玉兰广场
白玉兰广场作为北外滩首个标志性地标,自建成以来不断丰富内涵。这里不仅吸引了大量总部型企业入驻,白玉兰商务楼空中大堂里,还藏着北外滩“顶”配咖啡馆——看得到风景的人民咖啡馆。海内外大型展览纷至沓来,党群服务、白领驿站等多元功能布局,让白玉兰广场不仅是一幢写字楼,更是一座垂直生长的“复合空间”。
未来的480米浦西第一高楼,自土地出让起便备受瞩目,其超高设计标准一路延续至施工阶段:从结构体系创新、绿色技术集成,到一体化浇筑的高精度建设模式,不仅体现了对“未来建筑”的预判,也将引领核心区超高层建筑集群朝着功能复合、绿色低碳、垂直生长方向迈进,构建起一个从建筑空间到产业生态的高度耦合体。
▲480米新地标效果图
而在北外滩另一侧的友邦金融中心,也以“剧院+办公+商业”的多维组合成为北外滩空间复合的又一注脚。其中,大剧院与总部楼宇共享地下通道与公共空间,形成文化与产业并举的立体生态圈。
空间协同下的规划“留白”
北外滩的空间协同,并不仅限于建筑之间的拼接连接,更是对城市生活逻辑的重新编排。
一条条空中连廊串联起核心区的写字楼、商业体、轨交站点,构成了悬浮于城市之上的“慢行网络”。目前,空中连廊示范段一期、二期已完工,总长约4.5公里,连接友邦金融中心、金茂广场等多个重要节点,串联形成“游走于建筑丛林与城市森林间的艺术飘带”。这一系统不仅提高了通行效率,也兼顾了观景体验。
▲北外滩空中连廊整体效果图
2023年底启动的北外滩地下公共空间工程,已在北外滩“无车区”中央绿轴下方开工。项目建筑面积10535平方米,地下四层结构体集商业、绿化、车库、下沉广场等多功能于一体,为北外滩打造地下空间一体化提供重要支撑。地下一层、地面层、空中连廊三层并行,构成“以人为本”的立体出行系统,全面提升城市可达性与舒适度。
北外滩为未来留足“呼吸空间”,中央绿轴、慢性优先区、无车区等空间留白,既调节生态,也预埋了“以人为本”的未来发展接口。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仍然保有“留白”的勇气,体现出城市更新从“建筑思维”向“生态思维”的转变。
数字化赋能未来城市
如果说“复合空间”构筑了城市的骨架,那么数字化与绿色低碳就是北外滩的筋脉。
数字元城体系已在北外滩核心区率先落地。通过“1个城市全域数字网格化模型底座+1个城市综合性数字展示视窗+N个具有北外滩特色的应用场景”的区域一体化系统平台体系,赋能北外滩数字化建设。
▲北外滩滨江
绿色低碳则是北外滩建设的另一条主线。北外滩核心区制定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规划纲要,研究建筑能碳双控、区域能源优化等课题,积极引入绿色技术银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功能机构。2024年,北外滩集团还联合国网英大、安悦节能共建“虚拟电厂”,探索推动虚拟电厂场景在北外滩区域的技术应用、商业运营,联合打造绿色低碳示范标杆项目。
“复合型城市容器”的构建,离不开产业生态的深度耦合。金融、航运、科创、设计等多元产业在北外滩融合发展,正形成交叉互融的“化学反应”,航运服务总部集聚、基金管理规模领先、数字经济新赛道强势崛起……每一类业态的进入,都是对这座未来之城的注解。
五年前,这里还是等待成片开发的黄金地段;五年后,这里已成为“城市更新”和“功能嵌入”的范本。北外滩用空间的“叠加”,回应城市发展的“进阶”,在建设与运营中不断嵌入未来产业的接口。在这座不断“生长”的城市容器中,北外滩正从“施工图”走向“实景图”。它将站在新的起点,继续以空间复合为骨架、数字绿色为内核,奋力建设“上海北外滩、都市新标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展示窗口。
记者:顾俪
图片:虹口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顾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