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印度尼西亚掏出81亿美元巨资采购法国“阵风”战斗机,如今却在一场并不属于自己的战争中陷入尴尬舆论漩涡。5月7日,巴基斯坦军方高调宣布,在与印度空军的交战中击落包括3架“阵风”在内的5架印度战机,尽管新德里尚未正面证实,但印度空军中将的“战斗中有损失”的模糊回应,似乎已默许了这一说法。而这条远在南亚的战报,却让印度尼西亚国内瞬间炸锅:“我们花81亿美元买的就是这个?”
从印尼社交媒体到国会,从军迷圈到防务专家,质疑之声此起彼伏。有人讽刺:“买战机,不如直接买打折的旧货来改装。”还有人质问:“当更便宜的战斗机能击落‘阵风’时,我们为何还要为它贴上最昂贵的标签?”在信息时代,舆论比导弹更锋利。而“阵风”如今正被推上印尼国防采购的舆论审判台,成为一个国家军购是否理性、是否专业、是否为地缘政治服务的公共问号。
问题的根源,在于这笔交易的天价与战绩的落差。2022年印尼政府与法国达索公司签订42架“阵风”采购合同,总价值81亿美元,平均每架单价接近2亿美元。这一价格足以购买更多数量的F-16 Block 70,甚至进入F-35的边缘视野。而就在印尼兴致勃勃启动“阵风大本营”建设、飞行员即将赴法培训的同时,巴基斯坦却以一纸战果将“阵风”打回现实。
当然,法国军火商与印尼军方并不会坐视质疑漫天飞舞。印尼国会第一委员会成员拉克索诺第一时间为“阵风”辩护,称“任何武器系统都有被击落的可能,不能因一场战斗否定整个平台的价值”。这话说得没错,但问题在于,“阵风”被击落的是“性能问题”还是“战术失误”?是“驾驶水平不足”还是“电子对抗失败”?没有战损数据,没有黑匣子解析,也没有透明评估报告。公众怎么可能信服?怎么可能不怀疑这场采购是否背后藏有复杂的政商利益交换?
更关键的是,这场巴印冲突意外暴露出“阵风”战斗机的两个致命软肋:一是其在激烈空战中的真实抗压能力是否名副其实,二是其面对复杂电子干扰与导弹追踪时的生存能力是否可靠。印度引以为傲的“阵风编队”,在面对巴基斯坦空军长期掌握的中巴联合战术体系时,似乎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技术优势。而印尼要花81亿美元买的,正是这种“可能并不无敌”的平台。
更何况,这不是印尼第一次在军购上“赌未来”。除了“阵风”,印尼还从法国海军集团采购了两艘“鲉鱼”级潜艇,从波音签署了购买24架F-15EX的备忘录。这三大订单叠加,将使印尼未来十年国防预算压力陡增。在经济增长乏力、财政紧缩、社会福利体系尚不健全的背景下,耗费巨资建设高端空军,是否真正能保障国家安全,抑或只是让达索与波音笑到最后?
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外交背景:自2021年澳大利亚退出与法国的潜艇协议、转而加入英美主导的AUKUS安全机制后,法国在亚太地区的军售影响力急剧下滑。印尼这笔大单,被法国视作挽回尊严、重新建立“战略存在感”的关键突破口。换句话说,印尼购买“阵风”的背后,并非单纯出于作战需求,更有可能是法国对“亚洲代理人”地位的软性输出。
这也解释了为何法国不遗余力地配套“阵风大礼包”:从飞行模拟器、改造机场、智能机库到培训飞行员,从军售合同到政治承诺,几乎把一整套“法国制造的军事体系”打包输出给印尼。这不仅是战斗机交易,更是一场“防务话语权”输出,是法国试图在AUKUS封锁中找回亚洲主场的一种战略回击。而印尼,正在承担这一野心的财政与战略成本。
问题是,印尼真的准备好了吗?从苏-27、苏-30,到F-16,再到即将入列的“阵风”和F-15EX,印尼空军编制与后勤体系已经复杂化至极,维护成本日益高企,人员培训滞后,战术体系混乱,指挥链条高度依赖外援。在尚未建立统一技术标准与指挥体系的情况下盲目堆砌高端战机,不是“强军”,而是“玩军火”。
如今,巴基斯坦一句“我们击落了三架阵风”,如同一把尖刀,直接捅穿了这笔81亿美元交易的体面包装。这不是印尼的失败,也不是法国的失败,而是全球军购市场信息不对称、政治操盘强于军事理性的又一范例。每一个被政治牵引的军购合同背后,都埋着未来战场上的不确定性,而当战场把真相一层层揭开时,留下的只会是更大的财政窟窿和战略尴尬。
是时候让“战斗机崇拜”降温一点了。国家安全不是靠采购目录堆出来的,更不是靠军火商的宣传片吹出来的。真正能打仗的空军,不是买得贵,而是用得明、练得精、指得准。否则,再多的“阵风”,也不过是天价的空中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