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印巴局势刚缓和,印度国内却掀起了新一轮荒诞舆论风波。
一位名叫尚卡尔的印度退役中将,在接受电视采访时公开表示,如果必须在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选一个敌人,印度更愿意选择与中国开战。
这番话一出口,立刻在国际舆论场上引发争议。
不少观察人士将此视为印度军政体系又一次典型的“战败自我安慰”式表态:嘴上越硬,反而越暴露其内心的焦虑与无力。
印度自嗨
回顾这场印巴冲突,印度政府显然不愿承认自身的失败。
从开战伊始,印度媒体和高层就不断高调渲染所谓“朱砂行动”的成效。
总理莫迪在5月12日发表的讲话中更是声称,印军彻底摧毁了巴方的多个“恐怖分子营地”,打出了印度军队的“新标准”和“新常态”。
然而,这番话很快就遭到打脸。
法方和美方证实,印度采购的三架“阵风”战斗机在冲突中被击落,且其中一架竟是印空军参谋长乔达里的座机。
印度空军损失惨重,远不如宣传中的“凯旋归来”。
而让印度军方颜面尽失的,并不仅仅是战机损毁,更是战斗的全过程暴露出其系统性的短板。
巴基斯坦此次空战中依托中国制造的歼-10CE、彩虹-4无人机和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建立起一套初级但完整的现代化作战网络。
印度方面尽管拥有苏-30MKI、“阵风”、S-400防空系统等各国先进装备,但在战场上却完全无法形成协同作战能力,反而被更懂系统融合的巴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面对这样一场军事上的溃败,印度方面的回应模式仍如以往一般熟悉:虚张声势与信息粉饰并行。
一方面,莫迪政府声称“暂时停火”,继续释放强硬信号,试图营造“印度不吃亏”的印象;
另一方面,退役将领登场“补刀”,以更加夸张和离谱的说法来模糊事实,给民众制造一种“精神胜利”的错觉。
尚卡尔中将的发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登场。
他声称巴基斯坦军队对中国武器的使用熟练度超过中国解放军,因此“与其和巴军交战,不如直接对阵中国”。
此言一出,中文互联网顿时炸锅。
无数评论嘲讽尚卡尔的逻辑荒谬——如果说一个国家引进别国武器后用得比原产国还好,那是否意味着印度军队对法国、美国、俄罗斯装备的掌握也胜过这些国家?
而从这场冲突看,印度的这些“先进装备”恰恰成了“纸老虎”,被巴基斯坦打得体无完肤。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并非某个将军一时口误或情绪失控,而是印度军政精英阶层惯常的舆论套路。
从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到2017年洞朗对峙,再到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印度每次军事失利后,官方和军方常常不是深刻反思,而是启动一套既定的“战后叙事”:
强调敌人“狡猾”或“不按常理出牌”,塑造“虽败犹荣”的国家形象,以此来转移国内对失败的关注,缓和舆情压力。
这种模式在尚卡尔的言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碰瓷中国
然而,如果说面对巴基斯坦还能“强词夺理”,那么把中国拉出来当“替罪羊”就显得尤为荒唐。事实是,中印两国的军事实力差距远比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要悬殊得多。
这不仅体现在武器装备的代差,更体现在体系作战、军工基础和战略规划上。
若真与中国开战,印度所面临的将不仅是空中火力的碾压,还有来自电磁、信息和网络层面的立体打击。
中方可用的手段从歼-20隐身战机到攻击-11无人机,从空警-500预警系统到东风系列导弹,早已超出印度军方目前能有效应对的范围。
如果说在印巴冲突中巴军只是动用了中国赋予的一套“简化版”战法体系,那么在中印对抗的设想中,中国拥有的将是一整套“完全体”。
比如战斗打响前,解放军可先动用电子战飞机全面压制印度雷达,再用自杀式无人机与导弹发动饱和攻击,争取在第一轮打击中瘫痪印度主要空军基地与防空阵地。
一旦夺取制空权,空军主力将展开精确打击,陆军则可从中巴边境与藏南方向发起包围。
在这种背景下,印度连“新德里保卫战”都可能不得不提前打响。
更为严重的是,印度军队的问题并非仅是装备落后。
其军费中近四分之一用于支付养老金,自研武器多年难产,采购系统则频繁爆出贪腐丑闻。军工研发依赖外国技术,训练体系混乱,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大量采购的“高端武器”在真正实战时反而成为负担,不仅维护困难,配套不足,而且在多源系统间缺乏数据融合能力,无法发挥整体作战效能。
这种现实,印度国内并非无人知晓。
近年来,不乏有识之士呼吁政府停止对军事失败的过度包装,转而认真推进军改、优化军备结构、提升部队综合素质。
但在选举政治高度主导的背景下,民粹主义思维仍然占据上风,导致真正的改革迟迟难以落地。
政治精英更倾向于用“对外强硬”的姿态来收割民族主义红利,哪怕这只是一场舆论上的虚拟胜利。
碰瓷中国,或许能暂时为莫迪政府和印度军队找到一个“合理”的出气筒,但终究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如果连巴基斯坦都应付不来,又拿什么去与中国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