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秋夜独坐》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有谁是能保持初心如一的?都是因为诱惑太多了。
在这个充斥着各种诱惑的时代,保持初心确实如同逆水行舟。常常在追逐物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迷失了自我。那些曾经珍视的梦想、坚守的原则,似乎都在现实的洪流中被冲刷得模糊不清。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些能够坚守初心的人显得尤为珍贵。他们或许并不显赫,也不一定拥有世人眼中的成功,但他们内心那份纯粹的坚持,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自己,也温暖了他人。他们明白,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外在的拥有,而在于内心的安宁与满足。
诱惑之所以成为诱惑,正是因为它能轻易触动内心深处的欲望。但如果能够时刻提醒自己,回归最初的梦想和信念,或许就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初心不是一成不变的固执,而是在经历风雨后依然能够保持的那份纯粹与热爱。
生活的确充满了选择,每一次的选择都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但只要始终记得自己为何出发,就能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在迷茫时找到方向。
初心如一,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需要不断践行的生活态度。
02
唐朝诗人王维,也在一个安静的夜晚有所思,于是写下了一首《秋夜独坐》,表达了自己的顿悟。
夜深人寂,窗外雨声渐歇,唯余檐角滴水叩击石阶的轻响。灯芯爆出最后一朵灯花,将墙上孤影拉得忽长忽短,恍若岁月在明暗间徘徊。案头残烛映着半卷《楞伽经》,墨痕未干的"无生"二字洇开淡淡青晕,似要化入虚空。
忽闻草间促织振翅,三短一长,应和着远处禅寺更鼓。这微虫竟也懂得时序轮转,在露冷风凄时节,犹自唱着生之欢歌。我伸手欲拂经卷尘埃,却见袖口银丝暗生——原来最细密的绣纹,也敌不过光阴的针脚。
后山传来野柿坠地的闷响,惊起栖鸟扑棱棱掠过竹梢。忽然记起童时在终南山,见老僧以落叶煮茶,笑言"一叶知秋易,一叶度秋难"。如今方知那飘旋的金黄里,藏着的不是凋零,而是将腐未腐之际最浓烈的沉香。就像此刻灯下渐弱的虫鸣,愈近无声处,愈能听见大地的脉动。
更漏滴尽时,窗外泛起蟹壳青。案上经卷无风自动,露出"不生不灭"的朱批。原来菩提非树,明镜非台,人们都在用白发丈量永恒,却不知永恒正以露珠的模样,悬在将落未落的草尖上。
03
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王维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士登科,这还是他最弱的一项技能。因为他的音乐天赋和出色的绘画能力更出色。
他出道即巅峰,被誉为“盛唐最靓的仔”。
不过,在仕途上,他却不怎么顺畅。
在太乐丞职任上仅数月,就因属下伶人擅舞“五方狮子舞”中的黄狮子舞而遭到弹劾,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这也改变了他的心境。在济州这段苦闷的时光,王维真正开始参禅问道。期间,妻子病逝,给了他很大打击,为此为爱妻守墓两年,从那以后便开始餐素食,绝彩衣,终日青灯古佛,余生亦未再娶,当时王维只有31岁。
“诗佛”之誉也由此开始成形。
安史之乱的爆发,对盛唐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影响,王维也不例外。
后来,他也厌倦了官场的纷争,提出了致仕,并上表请求将名下的辋川别业捐为寺庙,得肃宗应允后,王维终于实现了隐居的梦想,这一步他用了整整30年。
04
回归田园,潜心修佛,让王维有了更多的思考时间,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这是王维看破世俗的一首,既伤感于人生的垂老,亦有所顿悟。
王维这首《秋夜独坐》夜思诗,看破世俗,确实,人生路上修心才能有始终。
夜深人静时,独坐窗前,望着天边那轮孤月,不禁想起王维诗中"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的意境。这般清寂,恰似人生修行的写照。世人常为名利奔波,却不知真正的安宁,往往来自内心的澄明。
修心之道,贵在持之以恒。就像那山中的老僧,日复一日地扫着落叶,看似单调,却在平凡中见真章。现在的人们何尝不是如此?生活中的琐碎与烦恼,恰是磨砺心性的最好机缘。若能以平常心待之,便能在喧嚣中守住一方净土。
王维的诗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仍打动人心,正是因其展现了文人雅士在纷扰尘世中保持的那份超然。这种境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自省、不断修炼得来的。就像秋夜里的那盏孤灯,虽不明亮,却能照亮内心的每一个角落。
人生路上,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或许答案并不在远方,而在于是否愿意停下匆忙的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修心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生活,在浮华中保持清醒,在得失间守住本真。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