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有云:“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意思是让我们懂得佛的智慧,这也是人生的智慧。
有些刚学佛的人认为有违缘不吉祥,自己很不愿接受,其实这是净除障碍的一种验相。
每一个人或者事情,在你生命中出现,都是有原因的。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防护,防护即是戒。其实,人生中遇到的所有,都是来激发你自渡的机缘。
遇事修性
舍利弗的故事。
在他成为比丘之前,有次看见马胜长老正在托钵,心想:“这出家人如此不凡,走路不疾不徐,衣着整洁,威仪庄严。”
舍利弗受到鼓舞,趋上前去致敬并问道:“抱歉,长者!请问你是谁?”
“我是一位沙门。”
“你的老师是谁?”
“我的老师是乔达摩尊者。”
“乔达摩尊者教导什么?”
“他教导一切事物都从因缘生,当因缘灭时,就随之息灭”。
当舍利弗问法时,马胜比丘给了他简短的解释。“诸法因缘生,有因才有果;若是果息灭,必是因先灭”。他虽然只说了这些,但对舍利弗而言已经足够。
这是一个佛法生起的因,那时舍利弗六根具足,拥有眼、耳、鼻、舌、身、意,若无感官,他会有足够的因以生起智慧吗?他能觉知任何事吗?
但多数人都害怕感官接触,无论害怕或喜欢,我们都未从中发展出智慧,反而通过这六根放纵自己,贪图感官享受并迷失于其中。这六根可能诱使我们享乐与放纵,也可能引导我们获得知识与智慧。
因此有防护感官的戒——眼、耳、鼻、舌、身、意——这些都是我们的戒和定。我们应该把每件事物都拿来修性,即使是不好的事。
遇人修心
修行并不单纯指那些美好或令人愉悦的事,并不尽如此,在这个世上,有些事物我们喜欢,有些则否,通常我们想要和喜欢的。我们不想和不喜欢的人交往,只想和喜欢的人在一起。
其实,这是依自己的喜好在做选择。通常只要是不喜欢的,我们就不想看见或了解。
但佛陀希望我们去体验这些事,世间解——看着这世间并清楚地觉知它。若无法清楚觉知世间的实相,我们将无处可去。
活在这世上,就必须了解这世间。包括佛陀在内的过去的圣者,都与这些事物一起生活。
他们活在这个世上,在凡夫之中,就在这里达到实相,而不在他处。但他们有智慧,能防护六根。
生活终究不过一场修行,修的就是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怡然自洽。
佛法教给我们的是,世界的模样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所谓“实相非相”。到最后,简淡与繁华存乎一心。
若我们如实觉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那么它们都是生起智慧可用的素材。
若我们无法如实觉知它们,就会否定它们,宣称不想见色或闻声,因为我们会受到干扰。
所谓,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不失本心,便是最好的修性修心。
声明:图、文、音乐来源网络转载,版权属原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