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抵达中东之行的最后一站——有着“中东明珠”之称的阿联酋,再次开启一段“震撼”之旅。
他参观了全球最大的清真寺之一谢赫扎耶德大清真寺,欣赏了“阿亚拉”传统舞蹈,并再次收到价值逾2000亿美元的商贸“大礼包”。
“这是一次令人惊叹的旅行——我们为国家筹集了数万亿美元的投资。”特朗普宣称。
外界认为,特朗普此访延续2017年首访中东时的戏剧性风格,以交易逻辑为优先,凸显美国在中东政策层面的诸多变化和调整。
海湾国家之所以“投资”特朗普,不只是投资一个美国总统,更是投资“宣称可以为他们提供实际利益”的人。但这场动辄万亿的“数字游戏”究竟如何落实,似乎并不是特朗普最为关心的。
罕见造访清真寺
阿联酋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稳定盟友。美军在当地设有阿尔达夫拉空军基地,堪称五角大楼在中东的重要资产之一。
不过,美国总统很少访问阿联酋。继小布什之后,特朗普成为第二位访问阿联酋的美国在任总统。
15日上午,特朗普抵达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后,首先在阿布扎比王储哈立德等人陪同下,参观了当地人气地标——谢赫扎耶德清真寺。
这是这座清真寺首次为外国政要来访而实行全天闭馆。特朗普与其他宾客一同走过装饰着金色花纹的白色大理石长廊,并按照伊斯兰礼仪脱鞋进入清真寺。
“这里真的非常美……这真是令人惊叹的文化。”特朗普在清真寺内忍不住感慨。
这与特朗普2017年提出的“穆斯林入境禁令”形成鲜明对比。
据白宫历史协会介绍,美国总统造访教堂是很常见的,但只有少数总统正式造访过清真寺。
有美国评论人士称,这似乎是特朗普担任总统以来首次造访清真寺。对于这位政治生涯常以对穆斯林不友善著称的总统而言,此举颇具象征意义,表明其在追求潜在经济利益时,愿意顺应他不熟悉的文化礼节。
随后,特朗普前往阿布扎比祖国宫,参加由阿联酋政府举办的国宴,欣赏阿联酋传统“阿亚拉”舞蹈表演,并被授予勋章。
“阿亚拉”舞蹈表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太喜欢了!”特朗普看完表演后说。
当天晚些时候,特朗普与阿联酋总统穆罕默德举行会谈,特朗普再次收到中东“大礼包”。
据白宫15日介绍,两国达成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的多项合作协议,涉及航空、铝业、石油和天然气等方面合作。其中,阿提哈德航空公司承诺投资145亿美元,采购28架美国制造的波音飞机;阿联酋环球铝业将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投资40亿美元开发一个冶炼厂项目;多家美国公司将与阿联酋方面在半导体、人工智能开发等领域开展合作。
用AI芯片换投资?
在特朗普中东行的尾声,人工智能相关合作备受关注。
15日当天,芯片巨头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也在特朗普与阿联酋总统会谈期间现身。
根据美国商务部等方面发布的消息,美国计划从今年起每年向阿联酋出口50万块英伟达最先进的人工智能芯片,用于支持阿布扎比建设美国境外最大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园区。
舆论认为,人工智能是此次美国与阿联酋合作的核心。这展示了阿联酋等重要产油国力推经济转型、力争成为人工智能“重要玩家”的雄心,也与美国的技术优势高度契合,同时凸显了美国在人工智能竞争中的战略布局。
与拜登时期相比,特朗普政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出口政策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放宽对阿联酋、沙特等国的芯片出口限制,以加强与盟国的合作、提升美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中的地位。
不过,这一政策调整在美国国内引发了激烈争议。
支持者认为,这是特朗普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布局。全球市场合作一向是企业与国家成功的关键。通过与阿联酋等战略盟友的合作,美国有望解决本土电力不足问题、拓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全球业务。
反对者则指出,此举与“美国优先”政策精神相悖,可能会削弱美国的产业基础,导致美国就业岗位和税收流失,且存在国家安全风险,可能导致敏感技术外流。
中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穆罕默德·索利曼认为,最新合作并不意味着阿联酋放弃中国。阿联酋努力在战略盟友美国与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之间保持平衡。
“我们为什么要把支撑未来几年关键工业技术的基础设施外包出去?”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员萨姆·温特-利维称,特朗普正在“交易”美国的技术未来。
与八年前有何不同?
在到访阿联酋之前,特朗普已在沙特和卡塔尔收获价值不菲的商业订单。
沙特与美国签署1420亿美元的军购合同,还承诺对美投资6000亿美元,涵盖能源、国防、科技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卡塔尔与波音达成960亿美元飞机订单,还向特朗普赠送一架波音747-8型飞机,价值约4亿美元。
按照美国方面的说法,此行取得了美国史上规模最大的总统外访商业成果,总价值超过3万亿美元。
舆论认为,特朗普此访涉及的实际交易总额可能接近3000亿美元的合作,凸显其善于利用商业杠杆促进外交。芯片、武器和政治支持都是海湾国家对美国的清晰诉求,特朗普则希望借此推动这些国家依附美国、投资美国,并配合美国的地区行动。
此外,特朗普此行还涉及多个地区敏感政治问题,与其第一任期的首次中东行形成鲜明对比。
其一,特朗普正在叙利亚进行“豪赌”。
特朗普14日与叙利亚政权领导人沙拉举行历史性会面。特朗普决定解除对叙利亚的制裁。此举已在美国政界引发两极化反应。
有评论称,特朗普此举旨在撬动叙利亚局势,以削弱伊朗和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但必须仔细评估其进展和风险。
其二,特朗普正让以色列感到“尴尬”
与2017年高调“亲以”不同,特朗普此次未将以色列放在访问站点,且在关键外交事务中绕过以色列,与哈马斯、伊朗、胡塞武装等以色列宿敌直接接触。
他与沙特、卡塔尔公开讨论缓解加沙封锁,与以色列的立场产生分歧。他对以色列的口头热情和行动冷漠震惊世界,也让以色列处于困惑和孤立之中。
中东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正在将以色列视为“可选合作伙伴”,而非战略核心,这一转变体现了美国对中东地区战略重心的东移。
其三,特朗普似乎正在对伊朗转变态度。
特朗普15日宣称美国与伊朗的谈判取得进展,双方就伊核协议条款达成“某种”共识,两国“接近达成”协议。
对此,舆论指出,特朗普正在以“交易优先”代替“军事优先”,以避免军事对抗。美国对伊朗的政策正从“极限施压”转向“有限妥协”。
纵观特朗普此次中东行,与八年前相似,两次访问均以沙特为起点,揭示了美国在中东战略中的现实主义与交易逻辑。
与八年前不同的是,其战略重心正从耶路撒冷转向利雅得与阿布扎比,战略目标正在转向“降低对抗风险、促进贸易投资”,以实现美国的利益的最大化。
也有评论称,特朗普此访似乎有不少“赢家”,但真正的“输家”可能是传统的美国制度本身。他将国事与个人生意混为一谈。当私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界限趋于模糊,美国传统外交就不再只属于国家。
原标题:《带走数万亿美元投资“大饼”,特朗普穿行中东留下哪些印记?》
栏目主编:杨立群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安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