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敲着琴,一手打着快板,78岁的张银霞站在舞台上唱着铿锵的曲调,浑身散发出无限的活力。为了苏北琴书的传承和发展,她对父亲、丈夫、听众和爱好者作出承诺,让苏北琴书走进了千家万户,在苏北大地上回响。“现在,我学会了把琴书教学的视频发到各个平台上,还和其他曲艺界同行合作进行过网络直播,趁我还能唱,我要让更多人感受宿迁本土曲艺文化的魅力。”张银霞说。
从豆蔻年华到银丝花甲,从唱书苦度生活到笑唱时代华章,从草根技艺到曲艺文化正统,作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北琴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银霞经历的是苏北琴书乃至中国曲艺半个多世纪的巨大变迁。
面对重病父亲,她许下了第一个诺言:“一定会把苏北琴书唱好传承好
张银霞1948年出生于原宿迁县支口公社岔口村,她的父亲是当地声名远扬的琴书艺术家,家中时常萦绕着悠扬的琴书声,如同一颗种子在年幼的张银霞心中种下了对苏北琴书的热爱。苏北琴书,又称打扬琴,是以江苏宿迁方言说唱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它源自明末清初的传统民间小调,有一人、二人或多人说唱,其中两人搭档演唱最为常见,演奏乐器有坠胡、扬琴和木板,苏北琴书以其优美的唱腔、和谐的音乐、自如的说白,具有独特魅力,深受观众喜爱。
8岁那年,因家境贫寒,她毅然选择和父亲搭档,从此与一台扬琴、一块手板为伴,踏上了充满艰辛的琴书演艺之路。在她13岁那年,父亲重病卧床,家庭的重担瞬间落在了张银霞稚嫩的肩头,看着父亲信任和期许的目光,她郑重许下承诺:等将来有能力,一定会把苏北琴书唱好传承好。那是一段寒冬腊月的日子,小小的张银霞在雪地里练习打板,小手冻得通红,裂开一道道血口子,但她手中的动作从未停下。
不久,张银霞迎来了人生首场演出,不仅赢得满堂喝彩,还赚到了三块八毛钱,这让全家人看到希望,也让张银霞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为了给父亲治病,她带着母亲和弟弟,开始了走街串巷卖唱的生活,哪里有集镇逢集,她们就出现在那里,唱琴书、筹钱。后来,张银霞一路西行,来到了徐州,在睢宁县城、在高作,凡是张银霞的书场,几乎场场爆满,舞台上有时候挤的都是听书的群众,她的名气也越来越响,“听‘张二姐’唱书去”成为当时当地群众的口头禅。往往刚到一个地方,还没有开始演出,票已经提前被抢购一空。
那些艰难的日子里,琴书是张银霞谋生的工具,更是她对父亲沉甸甸的承诺——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让苏北琴书声在苏北大地上回响。
面对病倒的丈夫,她许下了第二个诺言:“让曲艺绽放更灿烂的光彩”
独具地域特色的苏北大鼓、苏北琴书,百年来在民间代代相传,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2017年,张银霞与同样从事民间曲艺的丈夫刘汉飞一同投身到宿城区申报“中国曲艺之乡”工作中,他们精心收集并整理材料。
然而,同年10月,丈夫却病倒了,张银霞泪目哽咽,又一次为曲艺事业许下诺言:一定会完成夫妻俩的共同心愿,让曲艺绽放更灿烂的光彩。
2018年12月,宿城区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称号,成为宿迁市首家、苏北第二家获此殊荣的县区,张银霞和丈夫感到由衷欣慰。
“琴书在苏北广泛流传,不少演员都能唱,但唱法截然不同。”苏北的地方戏曲和民间曲艺种类繁多,怎样才能将苏北琴书唱得更好、演得更妙,这是张银霞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为了避免让苏北琴书听起来单调,张银霞把黄梅戏、吕剧、淮海戏、京剧等曲种精华吸收到琴书里。带着对父亲、对丈夫的承诺,张银霞大胆创新,《抠老头》《白绫记》等经典曲目,广受听众喜爱。
面对热情的听众,她许下了第三个诺言:“让热爱琴书的听众不虚此行”
“只要还能唱,我就要站在舞台上,让热爱琴书的听众不虚此行。”这是张银霞给热爱琴书的听众作出的承诺。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张银霞的琴书说唱不再局限于传奇故事,转而说唱时代华章、演绎生活新貌。此后,她迎来了琴书事业巅峰,先后获得了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江苏曲艺芦花奖、江苏省五星工程奖等荣誉。2009年,苏北琴书被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张银霞也被评为苏北琴书的非遗传承人。
从青葱岁月到白发染霜,张银霞坚守对苏北琴书的传承使命,从“周末书场”的长期坚守到“送戏下乡”的风雨兼程,从“琴鼓村村行”到“钟吾梨园”,每年200余场的公益演出,十余年来张银霞从未缺席,惠及观众30万多人次。
如今,张银霞用那悠扬的琴声和质朴的唱词唤起乡亲们的乡愁记忆,让老人绽放笑颜,让孩童感受传统文化的根脉。让苏北琴书的独特魅力传遍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
面对琴书爱好者,她许下了第四个诺言:“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随着电视、网络以及手机等移动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曲艺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这也让张银霞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她考虑越来越多的是这种传统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问题。
作为苏北琴书的一面旗帜,张银霞的一生始终与琴书紧密相连。2017年,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苏北琴书走进宿迁中小学课堂。面对喜爱艺术的青少年,她动情地说:“只要你们想学、愿意学,我定会毫无保留,把我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为了那句“倾囊相授”,张银霞倾注了无数心血。她逐字逐句地斟酌教学内容,结合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点,力求将琴书知识以最生动、最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
“不管什么地方,孩子也好,娃娃大人也好,只要你热爱苏北琴书,想学这门艺术,我不收一点钱,全心全意地教你。我能把你教会,我心里面更高兴;你能登台演出,那就在我心里面了却了一件大事。” 张银霞说。从小喜欢唱歌的丁红丽,没有想到有一天会转行学苏北琴书。起初她并不是很乐意,甚至采取了躲避、逃课、装病等手段。张银霞除了倾囊相授,每次还好吃好喝的款待丁红丽。一次,张银霞特意给她安排了现场演出,看到观众如痴如醉的状态,丁红丽一下子找到了感觉,一头扎进了苏北琴书的怀抱。如今,丁红丽已经是宿迁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获评宿迁市千名拔尖人才、宿迁市“金鼎”文艺优秀代表。
不仅如此,面对来自安徽、南京、河南等地的琴书爱好者,张银霞也都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今年是张银霞投身公益课堂进入第八个年头,在她的悉心培养下,300余名学员登上舞台,他们表演的苏北琴书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少儿曲艺展演中屡获“优秀节目”荣誉,成为苏北琴书传承的新生力量。
“到临死的那一天,只要还能张嘴,我能唱一句再走,就最高兴了!我这一生对曲艺就是这样执着,入迷,我太迷了!”张银霞动情地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高峰
记者手记:
在传承苏北琴书的道路上,她是执着的坚守者;在公益演出的舞台上,她是温暖的传递者。从对父亲许下传承琴书的孝义之诺,到与丈夫携手传承的坚定之约,从让观众“不虚此行”听书的创新,再到对学生们毫无保留的栽培之信,她用一生的执着坚守诠释了“言出必行”的诚信品格,她以生命为笔,书写着对苏北琴书的赤诚热爱,不仅守护了苏北琴书这一珍贵的传统艺术文化,更彰显了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精神底色。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