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湖南频道

人民网长沙5月16日电 (记者匡滢)5月16日上午,由湖南博物院主办的“湘韵新生”主题活动信息通告会在湖南博物院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马王堆汉墓发现最早丝织坐垫、T形帛画首次发现多处改绘痕迹等信息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前对外发布。


绮地“乘云绣”茵席。湖南博物院供图

信息通告会现场,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研究馆员喻燕姣发布三项马王堆汉墓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公布绮地“乘云绣”茵席为考古发现最早的丝织坐垫,该文物自发掘以来长期定名为“枕巾”,经过对文物遣策及挖掘现场文物分布的深入研究,明确其为“茵席”(坐垫)而非“枕巾”。依托现代技术的高精度扫描,在马王堆T形帛画的“帝阍”“神豹”等关键形象中发现多处改绘痕迹。研究识别出双凤“乘云绣”这一新发现的刺绣纹样。


喻燕姣教授现场展示绮地“乘云绣”茵席。人民网 匡滢摄

通告会上,湖南博物院数据中心主任何也发布“探元计划”项目和“数字汉生活”项目取得的重大成果。该项目依托前沿人工智能技术,成功构建出马王堆丝织文物珍品——西汉直裾印花敷彩纱丝绵袍的数字孪生模型,首次以毫米级精度还原马王堆丝织品极致复杂的织造印染“画衣”工艺;首次同时呈现“修旧如初”和“修旧如旧”两种文物修复理念;首次融合应用多项跨领域技术与跨学科文物研究成果;以及首次真实复现西汉丝织服饰的垂坠质感与动态效果。


通告会现场。人民网 匡滢摄

现场首次面向公众发布“数字汉生活”项目四大核心成果——“马王堆纹样数字基因库”、“纹样新生”展览、“马王堆新汉隶字体”及“马王堆AI时空漫游”四大成果,解码汉代文明基因。这是继2024年1月启动“数字汉生活”IP品牌后,该项目在文物数字化转化领域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马王堆文化从“库房硬盘”走向“现代生活”的深度实践。

会上同时发布,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在湖南博物院四楼博物馆公园举办一系列非遗类互动活动,通过“文物+非遗”焕活的形式,让传统文化走入当代生活。同时,毗邻年嘉湖畔的湖南博物院与烈士公园敞开大门,携手推出馆园融合“瓷韵花语·非遗主题”教育活动,以元青花人物故事玉壶春瓶为纽带,挖掘青花瓷纹饰与自然花草的奇妙关联,让非遗文化在湖光山色间焕发新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