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胃酸相关疾病的治疗中,质子泵抑制剂(PPI)犹如"消防员"般扑灭胃酸过量的火焰。作为医院药师,您可能频繁接触兰索拉唑和右兰索拉唑这对"化学双胞胎"。两者虽同属PPI家族,但名字中的"右"字却暗藏玄机。本文将用科学证据为您拆解这对"左右手"药物的异同。

药品介绍
兰索拉唑

兰索拉唑是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PPI),1992年在日本首次上市,随后在全球广泛应用。在临床应用中,兰索拉唑主要用于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卓-艾综合征等胃酸相关性疾病 。


右兰索拉唑

右兰索拉唑是兰索拉唑的右旋光学异构体,属于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 ,2009 年在美国获批上市。与兰索拉唑相比,右兰索拉唑在研发过程中,通过对分子结构的优化,使其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方面展现出一些独特的性质 。临床上主要用于伴有出血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作用区别
抑酸强度

多项研究表明,右兰索拉唑的抑酸强度可能优于兰索拉唑。有研究通过对比两者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效果发现,在相同剂量下,右兰索拉唑治疗 8 周后的内镜下愈合率更高。这是因为右兰索拉唑的分子结构使其能更有效地与质子泵结合,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更强。

起效时间与作用持续时间

右兰索拉唑在起效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上也具有一定优势。相关临床试验显示,右兰索拉唑口服后能更快达到血药浓度峰值,从而更快发挥抑酸作用。同时,其在体内的代谢相对较慢,作用持续时间更长,能够更持久地维持胃内的低酸环境,这对于一些需要持续控制胃酸分泌的疾病治疗尤为重要 。

临床应用侧重点

虽然两种药物都可用于治疗常见的胃酸相关性疾病,但在实际应用中也有一定区别。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对抑酸要求较高的患者,如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卓-艾综合征等,医生可能会优先考虑使用右兰索拉唑。而兰索拉唑由于上市时间长,临床应用经验丰富,在一般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治疗中,仍然是常用药物之一 。

不良反应

兰索拉唑

兰索拉唑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头晕、嗜睡、恶心、腹泻、腹痛等 ,这些不良反应大多较轻微,患者一般能够耐受。长期使用兰索拉唑还可能导致维生素 B12缺乏、低镁血症等。《中国临床药物治疗学》杂志发表的研究表明,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影响肠道微生物菌群,增加感染风险 。

右兰索拉唑

右兰索拉唑的不良反应与兰索拉唑类似,常见的有头痛、腹痛、腹泻、恶心等。由于其上市时间相对较短,长期使用的安全性研究相对较少,但从目前的临床数据来看,其不良反应谱与兰索拉唑基本相似。不过,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和用药人群的扩大,仍需要进一步关注其潜在的不良反应 。

药师用药建议

面对处方时,建议通过以下维度评估:

控酸需求:夜间症状突出者优选右兰索拉唑 。

合并用药:联用氯吡格雷时考虑右兰索拉唑。

肝功能障碍:Child-Pugh C级患者调整兰索拉唑剂量(减半),右兰索拉唑无需调整。

经济因素:右兰索拉唑日均费用约为兰索拉唑的3倍。

温馨提示

兰索拉唑和右兰索拉唑虽然都是治疗胃酸相关性疾病的有效药物,但在药品特性、作用效果和不良反应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对"左右手"药物在抑酸战场各显神通。

兰索拉唑凭借广泛适应症和价格优势仍是基础选择,而右兰索拉唑以其持久抑酸和代谢优势开辟细分市场。药师需根据各自特点,从分子特征到临床场景抽丝剥茧,为患者找到最佳胃酸"指挥官"。

作者: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主管药师 田莹

审稿专家: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副主任药师 陈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