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发生武装袭击,造成26人死亡,印巴紧张局势骤然升级。作为地区大国,中国在这一复杂局势中立场微妙,表面呼吁和平对话,实则以化解矛盾、避免战争为核心利益,力图维护地区稳定与自身战略布局。
中国外交部对印巴冲突升级表达关切,呼吁双方保持克制,通过协商对话解决分歧,避免军事对抗。外交部长王毅在与巴基斯坦外长通话时强调,中方希望双方“相向而行,共同平息局势”,并呼吁公正调查袭击事件,停止相互指责。这一立场看似中立,实则反映了中国对两个邻近核国家冲突可能引发的地区动荡的深切担忧。
克什米尔地区长期是地缘政治热点,印度(控制55%)、巴基斯坦(30%)和中国(15%,包括阿克赛钦)各占一部分。2019年印度撤销克什米尔自治权后,局势更趋复杂。中国与印巴均接壤,任何冲突升级都可能波及自身边境安全,尤其是中印长达3488公里的实际控制线(LAC)争议地区。因此,避免战争、维护稳定是中国最迫切的战略考量。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是其立场的基石。中巴经济走廊(CPEC)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投资高达460亿美元,部分路段穿越巴控克什米尔。巴基斯坦的稳定直接关乎中国经济利益和战略通道安全,通往阿拉伯海的走廊减少了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此外,中国是巴基斯坦主要武器供应商(2020-2024年占其武器进口80%),提供潜艇、战斗机等装备,并在国际场合支持巴基斯坦,如2019年推动安理会讨论克什米尔问题。王毅明确表示支持巴基斯坦“维护主权和安全利益”,被解读为对印度的警告,凸显中国遏制印度地区主导地位的意图。
然而,这种支持并非无条件偏袒。中国深知,过度倾向巴基斯坦可能激化中印矛盾,增加边境冲突风险,尤其是在2020年拉达克冲突后,中印关系已高度紧张。化解印巴矛盾、防止战争升级,是中国保护中巴经济走廊投资和地区影响力的关键。
中印关系是塑造中国立场的另一重要背景。两国在实际控制线上的争端(包括阿克赛钦和阿鲁纳恰尔邦)自1962年战争以来未解,地缘政治竞争日益加剧。印度寻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并通过四方安全对话(美、日、澳、印)增强影响力,被中国视为美国遏制其崛起的工具。
2024年中印双边贸易达1350亿美元,但印度对华贸易逆差(850亿美元)和对中国科技投资的警惕(如禁用TikTok)加剧了双边紧张。美国与印度的战略和解进一步复杂化局势。美印通过《后勤交流备忘录协定》等深化合作,美国在帕哈尔加姆袭击后公开支持印度,呼吁追究“恐怖分子”责任,暗指巴基斯坦。这种外部干预削弱了中国呼吁冷静的影响力。
美国利用克什米尔危机扩大在南亚的存在,迫使中国在支持巴基斯坦与避免激怒印度之间寻求平衡。战争一旦爆发,不仅威胁CPEC,还可能扰乱中印贸易,引发西方制裁,损害中国全球形象。
可以看出来,中国将推动印巴和平谈判作为优先事项,以确保地区稳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条件。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部分源于对印度可能支持反华武装(如俾路支解放军)的担忧,但其更深层目标是通过外交努力降低冲突烈度。
中国试图以“负责任大国”形象促成对话,印度和美国可能因中巴密切关系而抵制中国调解。印度不太可能接受中国作为调解人,限制了中国的角色。尽管如此,中国仍将通过联合国或其他多边平台推动去冲突化,防止局势失控。
当巴基斯坦用从中国引进的武器爆打印军之时,我们说止战才是中国的目标。中国在印巴冲突中的立场远非简单偏向巴基斯坦,而是以化解矛盾、避免战争为核心,兼顾中巴战略联盟、中印关系平衡及地缘政治博弈。面对美印和解与地区极化,中国既通过支持巴基斯坦牵制印度,又通过呼吁对话维护稳定,力图在复杂局势中保护自身利益。然而,印巴冲突的深层矛盾和外部干预使中国这一目标充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