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管理,全民行动

想学会科学体重管理吗?

小体特别邀请到来自上海体科所的专家

带大家一起先从解码身体成分开始!

首先请记牢一个关键公式:

体重=脂肪+瘦体重



本期专家介绍



邱俊

博士,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上海市反兴奋剂中心)所长、研究员,注册营养师。近年来主要从事运动员机能监控、睡眠和疲劳恢复、能量代谢和运动营养等领域的研究。

Q

脂肪?何瘦体重?

A

脂肪,是提到体重管理第一个会被点名的“主角”。它除了储存和提供能量,还承担着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维持体温、保护脏器、节约蛋白质、分泌等多种重要功能。因此,脂肪并非越少越好!负责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脂肪被称为“必需脂肪”。男性必需脂肪占体重的比例约为3%~8%,女性约为12%~14%。若体内的脂肪占比低于这个数值,可能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如女性出现闭经等情况。除了这部分必需脂肪,体内的其他脂肪被称为“储存脂肪”,它可能储存在皮下和腹部等部位。其中,堆积在腹部的储存脂肪与多种慢性疾病关联密切,尤其需要警惕!

瘦体重,堪称身体成分中的“硬核配置”,它是指身体中除去脂肪部分的重量,包括人体的肌肉、骨骼、内脏、血液、皮肤等等的重量。成年人瘦体重中的骨骼量、脏器重量等基本维持稳定,变化不会太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会减少,肌肉的重量也会逐渐下降,这正是中老年人群瘦体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瘦体重中水分的占比超过七成,因此短期内体重的波动主要受水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Q

体重管理是不是只要管好体重的数字就可以?

A

并不是。体重≠脂肪重,体重管理是以科学的方法将体重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而并非单纯的体重数字加减法。基于前文所提到的身体成分公式,一方面,体重管理应尽量减少储存脂肪的重量,并维持必需脂肪的比例;另一方面,由于保有足量的肌肉是提高代谢水平的重要途径,体重管理还应通过科学锻炼增加肌肉含量。日常使用的普通体重秤只能反映总体的体重数据,无法显示具体的身体成分数据。如果想要测得身体各部分成分的重量,可以通过生物电阻抗、双能X线吸收法等方式实现。

Q

我的体重很标准,是不是不需要进行体重管理?

A

不一定。身体质量指数(BMI)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简易指标,其计算方式比较简单,BMI=体重(kg)/身高(m)^2。但光靠BMI来判断存在局限性,它无法区分身体里的具体成分。根据上述身体成分公式,即可进一步辨别是“假胖”还是“真胖”。打个比方,一个肌肉非常发达的健美运动员,体重很重,若只用BMI来判断,他可能是超重或肥胖人群,可实际上,他体内的脂肪含量很少,身材并不胖;反之,一个看起来身材苗条且藏肉的女生,虽然体重不重,用BMI也可判定她为正常或体重偏轻的人群,但是实际上,她体内骨骼、肌肉等所占的质量很轻,脂肪重量却很高,这种就属于具有高健康风险的“隐形肥胖”。

Q

怎样才能实现立竿见影的减肥效果,一天狂掉五斤肉?

A

不可能。短期内快速减去的体重大多是水,所谓的一天内掉秤3-5斤,其实是脱水!市面上很多快速见效的减肥“秘方”或减肥“神器”,如蒸桑拿、过度节食、暴汗服、利尿剂类减肥药等,可不是什么“燃脂奇迹”,而是利用体内水分快速下降的“脱水游戏”。这会导致人体电解质紊乱和脱水,头晕、肾脏负担增加、体重反弹、肌肉流失等问题更是会接踵而来!科学减重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建议可以把减重目标设置为每周减轻约0.5-1kg,每月减轻2-4kg,半年内减轻当前体重的5%-15%并进行维持。



为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成分,“科学健身加油站”体重管理年活动将为市民朋友们特别开放——30个线下免费身体成分测试体验名额。

活动将邀请您走进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上海市反兴奋剂中心),体验专业的身体成分测试,并获取专家解读及建议。赶快来扫码加入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