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在朝阳区实验小学密云学校,信息教师李老师和飞象星球线上教师齐老师共同为三年级的学生们带来一节人工智能“双师课堂”。就在前一天,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此前,北京市也发布了《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探索AI赋能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场景式、浸润式、融合式实践育人体系。这也是上述文件发布后,首个在京落地的人工智能课程。
“大家知道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AI应用吗?”“如果让你给AI提问,你知道怎么提问吗?”“这首古诗背起来很难,怎样可以借助AI配上熟悉的音乐来进行背诵呢?”课堂上,李老师和齐老师引导孩子们发现并理解身边的AI应用,同时教会同学们作为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怎样更好地让常见AI工具服务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作为首家落地人工智能课程的学校,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密云学校校长徐国文介绍,学校通过“双师课堂”引入飞象资源,每周固定课时开展AI通识教育,受到学生们喜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会选择不同主题的教学内容”,徐校长表示,课程不仅拓宽知识面,更激发探究热情,对传统课堂起到了有益补充。李老师也表示,“过去备课需自行搜集案例、制作课件,现在飞象提供完整资源包,即便一些非人工智能专业的教师也能快速上手。”
2025年3月7日,北京市教委发布《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围绕“助教、助学、助育、助评、助研、助管”六大领域,打造场景式、浸润式AI教育体系,并明确自今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这一方案与教育部5月12日发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形成呼应,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正式进入AI素养培育的新阶段。
两份文件共同勾勒出中国特色AI教育的蓝图:小学启蒙兴趣,初中夯实应用,高中创新实践。北京市更以11个具体应用场景为抓手,涵盖智能备课、错题分析、心理健康助手、智慧体育等教学与管理环节,推动AI与“五育”深度融合。政策落地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师资短缺等问题。对此,飞象人工智能通识课以“轻量级”模式给出答案——仅需一间教室、一块大屏,即可实现优质AI教育资源普惠。
飞象人工智能通识课首创“线上名师授课+线下教师互动”的智能双师模式,将AI工具实操、伦理教育、跨学科实践融为一体。课程覆盖小学至初中全学段,包含10门课程、160节课,引入DeepSeek、腾讯元宝等国内外主流AI平台,从生成式AI原理到应用开发层层递进,并保持季度更新,确保学生接触最前沿技术。这种素养进阶,与《指南》提出的“螺旋式培育”完全一致。
“人工智能教育内容新、迭代快,城乡规模化落地必须突破传统模式。”猿辅导集团副总裁王向东表示,目前,飞象AI通识课已在全国25省份、超1342所学校落地,覆盖深圳、重庆、云南等多地,包括县域乡村,惠及超15万名学生。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