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4月15日发布《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之后,5月16日上午,由南京市教育局主办、南京市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和玄武区教育局共同承办的“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宣贯暨人工智能教育百大场景展示活动”在南京市科利华中学顺利开展。

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南京市教育信息化中心)的陈平馆长全面解读《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行动计划》明确六大行动目标,包括全面提升学生AI素养、显著发展教师AI素养、持续优化AI课程体系等;部署八大重点任务,涵盖智能基座构建、师资培优进阶、课程开发创新等方面,为南京市未来三年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绘制清晰蓝图,指明前进方向。


区校分享南京人工智能教育先行成果

在区校分享环节,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副局长林虹从规划、推进、成效和展望四个方面展开介绍了全区深入探索基础教育教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路径。“我们玄武区制定了人工智能未来三年行动方案,制订分阶推进计划。”林虹介绍,玄武区将推进五大工程,优化区域AI教育服务平台,构建区域教育数据大脑;打造“AI+”教学矩阵,实现全学段、全学科、全场景智能化升级;建设10所人工智能创新校,实现全区学校人工智能课程全覆盖。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党总支书记诸谦重点分享了学校的以“三全”理念为引导,打造的“利华AI智慧院”。该院构建了教学赋能中心、德育智联中心、课程创研中心和管理数智中心。诸谦现场重点介绍了学校通过实施AI融合的学生培养体系、教师的研修课程体系,打造生动的育人新生态。就学生课程方面,诸谦介绍:“我们迭代升级了AI+课程,包括基础层的AI普及课程、融合层的学科+AI课程和创新层的AI社团课程。”学校还进行了大规模的项目化教学,面向初一年级全体学生开设了32课时的人工智能必修课程,成功探索了人工智能大班教学。学校打破了学科壁垒,积极开设了全学科的融合式AI课程,比如“体育+AI”模式实现了从经验教学到科学实效教学的转型。学校开设了多元化、多学科的AI场景体验课程,打造沉浸式学习空间。“我们相当于构建起了科中大脑,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用的数据都挖掘出来,形成学生的数字画像。采取多元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为教学管理提供更多建设性意见。”诸谦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南京市力学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力小党总支书记李琳围绕“智能无界,教育共生:力学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实践”主题进行了成果汇报。就“小米粒在成长”数字评价平台,李琳介绍,学校研发了素养发展的“三维九标”评价标准,即研究意识(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研究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和研究品格(求真求实、自主协同、责任担当)。现场,李琳用AI赋能——“智慧跳跃小达人”项目探索的视频,现场展示了AI赋能体育教学的鲜活案例。在课程推进方面,学校整合校家社资源,邀约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形成100节“小米粒人工智能启蒙课”。学校还就小学生AI使用伦理问题,面向2-6年级近3000名学生广泛调研,编制《小学生AI使用伦理公约(儿童原创版)》。


高淳区宝塔小学作为南京郊区学校代表,现场分享了学校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做法。包括通过泛在空间营造让学生随时体验人工智能;结合当地文化,打造陶瓷、棕编等传统工艺专用室;以人工智能助力学生社团的作品设计、制作和测评等。


教学观摩AI教育十大场景

AI心育小屋,学生们可以在一个人朗读亭里大声朗读;课间,学生可以和机器人自由地下五子棋或围棋,解压又益智;AI实验室,学生们可以通过创意设计后进行激光雕刻,制作成喜爱的灯具,再运用AI训练平台,通过图像识别或者语音系统实现手势或语音控制灯光开关……分享环节后的现场教学观摩环节,人工智能高校研究专家、学校老师们步入南京市科利华中学真实的课堂和校园里,沉浸式感受了AI教育十大场景,涵盖创学、美劳、慧学、乐动、智评等多个领域。


现场观摩后,活动指导单位、南京市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的科长宋涛全面解读了十大场景建设中衔接与迭代的关键路径。南京市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副主任杨峰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加有利于推动教育公平,促进城乡一体化。活动前期,我们调研了100多所学校,包括偏远的农村小学在内,他们都在积极地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技术支持其实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性 ,也为学校校本化提供了支撑。”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柏宏权对活动进行了专家点评。他高度肯定十大场景所展现的课程创新、装备融合与评价革新。他指出,此次展示的AI教育场景融合,为国内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提供了宝贵范例。

校企专家团助力南京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南京市教育局二级巡视员、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潘东标现场宣读了《关于成立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的通知》,他还为第一届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代表颁发聘书。高校、科研机构和研发型企业专家的加盟,为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


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南京市教育信息化中心)馆长陈平和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中心主任金玲分别代表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与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教企合作新篇章。


“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守正创新’的使命感夯实南京人工智能教育主阵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要深入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并研究它们的有效性、适应性……”现场,潘东标对南京市人工智能教育整体推进工作进行了部署。南京将构建“校校有特色、生生能创新”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为培养适应数智时代的“新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黄艳 戴明夷

(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 曾威 供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