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鉴于当时国内外特殊而复杂的形势,不少服务“军工”的院校应运而生,以快速培养能满足国防现代化需要的优秀人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如石破天惊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史称“哈军工”。

在“哈军工”数十年的办校史中,曾先后创建10个部系,这些院系在后来发展成为多所在不同领域具有强大实力的院校,有的依然保持军队建制,有的则转为地方管理。其中四个部、系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防科技大学,海军系在原校址的基础上创建了哈尔滨工程大学,空军系部分专业并入西北工业大学,而炮兵系则成为今天南京理工大学的主要源流。

正是由于其“根正苗红”的出身,南理工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几度更名易址,却初心不改,一直坚持服务国防科工。今天的南理工,综合实力突出,在兵器科学与技术领域更是在国内一马当先,呈引领之势,成为新时期颇具影响力的工程院校。


南理工


术业有专攻的“皇家炮院”

史海浮沉,如大浪淘沙,每一所大学,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都会沉淀出自己独特的底色和气质。如果说清华、北大承载着“最高学府”的骄傲,哈工大、西工大涤荡出“总师摇篮”的美誉,那么,身兼“国防七子”“兵工七子”荣耀的南理工,就是当之无愧的“皇家炮院”。

南理工亮剑,从来只为服务国家需要。

1953年,哈军工初创,炮兵工程自称一系,与空军工程、海军工程、装甲兵工程、工兵工程并驾齐驱。各系虽研究方向不同,服务兵种有别,但无不以强大国防军工为己任。

名声在外的哈军工,吸引了大批英才齐聚,各系人才济济一堂。炮兵工程系吸纳了多位全国炮兵兵器领军人物,学术氛围浓郁,人才辈出。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教授、炮兵兵器专家沈正功教授、内弹道专家鲍廷钰教授、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祝榆生教授等,这些成果等身的科学家,都曾在早期炮兵工程系担任要职与任教。


原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大楼


哈军工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共795人,而分到炮兵工程系的学生就达180人,炮兵工程之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学生以军人铁律约束自己,学术上严谨细致,勤恳低调,生活上纪律严明,自律自强:被子叠放整齐如豆腐块,牙膏牙刷摆放有序,宿舍容不得一点尘土。

高标准才能有高水平成果,经过锤炼的学子强如钢铁。新一代迫击炮之父唐治教授、南理工教授方大纲等,都是炮兵工程系早期学员。他们身上那种一丝不苟的作风,刻苦钻研的精神,依然在校园中代代相传,成为激荡在南理工人血液里的红色音符。

而后,哈军工炮兵工程系服从上级安排,南迁至武汉独立办学,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组建炮兵工程学院。1962年,学校又东迁至南京,此后便常驻孝陵卫街。

为了提升办学质量,炮兵工程学院曾在一年内将135门课程大纲修订完成,95种自主编纂教程横空出世,先进实验室拔地而起,倾注了炮兵工程的学科带头人对专业的极致追求,以及对培育英才的严苛要求。

一路走来,舟车劳顿,世事变迁,承载的是炮兵工程学院的坚韧不拔;经历了从炮兵工程学院,到华东工学院,再到南京理工大学的变革,改变的是南理工人的身份,始终不变的是术业有专攻,只为服务国家建设需要的初心。


华东工程学院时期校门


“211大学”的顶流

在世纪之交,国内39所院校先后列入“985工程”,成为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先锋”。脱胎于“哈军工”的南理工,虽然国防相关学科一马当先,但由于优势学科过于集中,最终与“985工程”失之交臂。

2015年6月,原南理工副校长付梦印被提拔新一任掌门人,开启了与南理工共同成长的十年。新时代的十年芳华里,南理工“坚守”与“创新”并举,以“工程”为本,拓展优势学科,实现快速蜕变。

六朝古都南京,钟灵毓秀,南理工之美,鲜活于山水之间,藏于千年文化氤氲之内。南理工的校园之内,古树参天,高楼林立,行走在校园之内,古朴与现代交相辉映,科技与人文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在付梦印校长的主导下,南理工拓展了江阴和盱眙两个新校区。如果说,主校区南京校区彰显南理工“倚兵工、筑国防”的灵魂,江阴校区和盱眙校区则寄托了南理工对未来的期盼。

南理工的传统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在南京校区,江阴校区则布局了网络空间安全、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兴学科,盱眙校区主要承载产学研合作的职能,聚焦国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在新校区的加持下,南理工科研能力大幅提升。

今天的南理工,成功入选“双一流”,其学科建设、科研水平、办学成果、录取分数线等方面,已经超过了部分“985高校”的水准,堪称“211大学”的顶流。


南理工盱眙校区


在前沿科研平台建设方面,以新建的魁元实验室和高端装备铸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盱眙校区将成为南理工实力提升的新动力。加上瞬态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南理工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达1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78个。

在科研、师资团队方面,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火药王”王泽山为代表,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付梦印等5位全职两院院士领衔的强大科研、教学团队,在这里引领前沿科学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南理工国家级领军人物多达7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2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是江苏乃至全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在人才培养方面,南理工持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书院为单位的“新生书院”,为新生打造个性化、层次化、融通式育人模式;设立了钱学森学院,成立“鼎新创新人才班”,由院士团队全程指导,依托国家级科研项目,培养科技领军英才;组建多个国际创新实验班,实施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南理工的学子在各类重大赛事中屡获佳绩,将多个竞赛桂冠收入囊中,成为全国第三所同时获得“挑战杯”和“互联网+”总冠军的高校

在科研成果方面,南理工成果输出跃居全国理工类院校前列。仅在最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拿下3项大奖,并列全国高校第十三位;“十三五”以来,南理工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已达21项,覆盖国家科学技术奖五大奖种。

多个指标屡创新高,南理工用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绩,宣告自己的不负所望。


南理工主校区


兵器科学与技术一骑绝尘

南理工的身上,闪耀着一位“理工男”特有的气质,她没有综合性院校的豪迈,也没有文理院校的婉约,却是妥妥的“术业有专攻,低调有内涵”。其学科建设成果,将这个特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南理工有两个学科进入A类,其中兵器科学与技术获得最好的A+,化学工程与技术为A-,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均为B+;

· 同时,南理工的兵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应用化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兵器科学与技术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 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科学进入前1‰……


南理工优势学科


在众多优势学科中,兵器与装备、信息与控制、化工与材料三大学科群最能体现南理工的实力。

七十多年不改“炮兵工程”底色,南理工在“兵器科学与工程”领域,与北京理工大学并称“双壁”,二者各有千秋,互为补充:北理工在兵器系统整体设计、智能弹药、导弹与火箭技术更加突出,而南理工则在火炮武器、含能材料、弹药工程等传统兵器领域更具优势。奋进新时代,南理工的“兵器与装备”学科已经由传统“枪炮弹箭”逐渐形成陆海空天信融合发展的多元体系,持续引领兵器与装备学科先潮。

对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拓展,扭转了传统意义上关于该学科“冷门、开设院校少、就业口径窄”的刻板印象。兵器、军工本来就是为国家服务,开设院校固然比较少,但就算院校再多,也无法动摇南理工“天花板”的地位。南理工培养的学子,大量任职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部委、央企,为南理工赢得“航天人才突出贡献奖”“为我国兵器装备研发做出了杰出贡献”等美誉。


南理工王泽山院士


信息与控制学科群,包含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光学工程,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热门学科,由原雷达科、指挥仪器科、随动系统专业等学科和专业演变而来,曾首创复杂装备系统动力学快速计算方法,并建立多体系统发射动力学理论与技术体系。

南理工的化工与材料学科群独具特色,与国防科工深度结合,长期从事含能材料领域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王泽山院士,就是该最典型的代表。能够合成全球首个氮五阴离子盐,引领国际新型高能含能材料发展,也能发明高温PST钛铝单晶,攻克钛铝合金室温脆性大和服役温度低两大国际性难题,推动我国航空发动机核心技术发展,足见南理工将化工、材料结合得炉火纯青。


南理工二校门


如今,借着“双一流”的东风,南理工顺势提出力争进入“一流大学”行列的目标。随着新校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南理工将以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为核心、大力建设新兴学科、打造新优势学科也就有了更坚实的落脚点。

未来,“兵器智能+”一流学科体系将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南理工,我们翘首以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