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是麻省理工学院阿比吉特·班纳吉与埃斯特·迪弗洛教授合著的著作,本书颠覆了一些传统对贫困的认知,揭示了贫困人口在生存决策中的深层逻辑,并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减贫应对策略。

在通过大量的实地研究和深入分析后,作者强调,与其他人相比,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人更需要做出短期的牺牲和树立长期主义思维、增强自我控制与延迟满足能力、增强自信和提升把握机遇的能力。


一、做出短期的牺牲,合理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

作者强调,要想摆脱贫穷,首要的步骤就是对长期目标进行思考并习惯为此做出一些短期的牺牲。

真正使一个人逆风翻盘的是他的核心竞争力和把握机遇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需要长期塑造。

与其他人相比,贫穷的人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压力。为了生存,他们被迫更加注重短期利益,甚至为了即时生存需求而放弃长期规划和长期利益。


而这些短视行为不仅会导致他们花更多的钱,忽视甚至放弃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从而使他们更难以摆脱困境。

例如,贫困家庭通常因为即时生存需求而被迫同时涉足多种低收益工作(例如打零工和摆摊等等)。这些措施虽然能够缓解他们短期的生存压力,但与此同时,由于缺乏专注和深耕,导致他们无法有效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会在长期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位置、越来越难以摆脱人生困局。

部分贫困家庭为了省钱,忽视了廉价的预防措施(如净水设备等),被迫花高价治疗疾病;部分贫困家庭甚至吃坏掉的食物,以为是在省钱,实则后续为了维持健康会付出更多。


现代神经科学证实,生活压力也会损害人们的理性,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短视行为。

以上这些因素使人逐渐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形成“越穷越短视”的循环。

作者认为,要想改变贫困,就需要先改变看待贫困的方式。真正的改变始于对认知资源分配模式的系统性调整、树立长期主义思维、合理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而非单纯依赖意志力的消耗。


二、增强自我控制与延迟满足的能力

一个人,无论多么优秀、多么勤奋,成功总是需要时间。成长和成功需要积累和沉淀、需要耐心、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

而贫穷的人生活往往有更多的烦恼,相对而言,穷人比其他人更加需要那些让人减轻烦恼的工具。同时,贫穷严重腐蚀了人们的耐心,使得贫穷的人更加注重短期利益、更容易陷入“即时满足”的恶性循环。


例如,为了应对压力和烦恼等负面情绪,印尼贫困家庭将20%收入用于零食、烟酒等“愉悦型消费”,而非更具营养的主食,陷入“体力下降→收入减少”的恶性循环。

对未来信心不足,感到没有出路,将会大大降低人们渡过难关所需的自控力。从而损害人们的认知和决策能力、难以做出理智的决定。

越是困难时,越是修心时。由于以上的因素,与其他人相比,贫穷的人更需要强大的内心、增强自我控制与延迟满足的能力、避免由于烦恼和压力而深陷“即时满足”的循环。


三、增强自信、提升把握机遇的能力

成功人士和非成功人士的关键差别在于:在遇到障碍和困难时,成功人士能够坚定地相信自己一定能跨越,正是这种自信造就他们的成功。对于长期遭受各种挫折打击、自信消磨殆尽的人而言,最缺的就是信心。

在人的一生当中,真正能够改变命运、实现人生逆袭的机会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缺乏自信、缺乏获取并利用正确的信息的能力,使得处于困境的人更难以把握机遇、把握跨越阶层的机会。

作者强调,由于信息不对称,贫困家庭常因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无法有效利用新兴技术或新政策机会,同时对陌生存在认知偏见,导致决策失误风险上升。


作者认为,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心、信念不坚定、拖延。但与其他人相比,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做出必要改变所需的时间更长,这使得他们更难以把握机遇。

在人生低谷时,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并为之不懈努力,才有可能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引领人们脱离困境。

因此,长期身陷低谷的人更需要做出短期的牺牲,树立长期主义思维、挖掘自身潜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增强自我控制与延迟满足的能力,减少即时满足;提升获取并利用正确的信息的能力、增强自信和提升把握机遇的能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