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是世界家庭医生签约日。连日来,记者走访兰州市卫生健康委和城区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推进情况。
近年来,我市有力有序扩大、完善家庭医生队伍,依托市、县、乡、村四级骨干医师力量2306人,精心组建了1311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做好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签约服务,2024年签约90.1万人,从“有病找医院”到“健康有管家”,我市正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构建基层健康服务新生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基层健康守护体系正在形成。
提升服务温度
医护上门暖民心
对于术后康复患者、慢性病患者及失能老人而言,拆线、导尿等基础医疗护理曾是横在家庭面前的“烦心事”。如今,我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纷纷化身“移动护理站”,带着专业设备定期叩响患者家门,让特殊群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在城关区闵家桥的一栋老旧单元楼里,80岁的荣奶奶正坐在床边等待她的家庭医生。她因行动不便需要佩戴导尿管,以往每月更换尿管都要子女抬着轮椅往返医院,一趟下来全家疲惫不堪。“年纪大了经不起折腾,去一趟医院就像打一场仗。”荣奶奶心有余悸地说道。现在这一难题被五泉铁路西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一键破解”。每月中旬,老人的家庭医生团队就会携带无菌护理包准时上门。
5月13日,记者跟随团队成员医生潘彬、护士吴菊红敲响了荣奶奶的家门。“荣奶奶,今天血压控制得不错,咱们测完血压血糖现在换尿管。”她们一边轻声叮嘱,一边熟练地进行消毒、更换尿管操作,整套流程规范轻柔。操作完毕后,潘彬翻开健康档案,详细记录测量数据,并针对饮食结构给出个性化建议:“您餐后血糖有点高,可以把燕麦粥换成杂粮饭,更有利于控糖。”
谈及家庭医生的服务,荣奶奶的儿子感慨不已,“自从签约后,家庭医生每个月准时上门,比钟表还准。我们再也不用折腾去医院,在家就能换尿管、调用药,专业又贴心,真是帮了大忙!”
类似这样的场景,温暖了一个又一个身患顽疾的患者的心。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术后康复者、失能老人等人群实施“一人一策”精准管理,让医疗护理从医院延伸到家庭,打通健康守护的“最后一米”。
五泉铁路西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徐建花告诉记者,中心家庭医生团队筑牢“一老一残”健康防线,为老年人和残疾人量身定制健康管理方案,提供涵盖血压、血糖、心肺功能等项目的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动态健康档案,针对慢性病患者,医生通过定期随访、用药指导、饮食建议等方式实施个性化干预。此外,康复指导服务成为残疾人群体的“康复助手”,通过制定居家锻炼计划、辅助器具使用指导等,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也减轻家庭负担。
创新服务模式
小病在家看大病有通道
在七里河区秀川街道长城嘉峪苑居住的75岁大爷李国洲逢人便夸,“现在找专家看病不用挤三甲医院了,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主任每周在社区坐诊,看完还能直接预约住院,太方便了!”
这得益于七里河区秀川街道银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新开展的“双管理双签约”模式。中心以“网格-疾病双管理,专家-家医双签约”模式破解基层医疗服务难题。
中心主任梁玉红告诉记者:“我们组建了5支家庭医生团队,由年轻医师带队,整合护士、公卫医师、中医、口腔专科医生及社区专干,以网格化服务覆盖周边社区居民;团队不仅上门建档、体检、随访,更将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七里河区中医医院等专家纳入家医体系,居民可一键签约三甲医院专家,享受优先就诊、转诊等便捷服务,实现小病在家看,大病有通道的全周期健康管理。”
银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23年5月建成以来,创新服务模式,以“中心站一体化管理”模式统筹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1+1+1+X”家庭医生团队架构,将30支家医小团队,精准嵌入网格,同时将区级专家和中心家医组团纳入小团队,目前重点人群签约人数已达65251人。
76岁的刘叔叔患恶性肿瘤发生骨转移,癌痛难忍,可屋漏偏逢连阴雨,他71岁的老伴白阿姨也不幸罹患多发性骨髓瘤,病痛的折磨令这个家庭不堪重负。银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将这个不幸的家庭作为重点看护对象,经常上门为夫妻俩做理疗、按摩,针对他们行动不便的现状,团队成员定期上门对他们的病情进行评估、采血送检。
据介绍,以独居老人、失独家庭、大病恢复期老人、残障人员、癌症晚期老人为签约服务重点,我市积极开展精准化有偿签约,提供延伸护理服务,由专业护士进行送药、换药、导尿、褥疮护理、心理疏导和一对一个性化健康教育指导等服务,对需要康复的老人上门提供推拿按摩、火罐、刮痧、敷贴等服务项目,全市2024年度签约个性化收费服务包15.6万人。
优化服务内涵
打造家庭签约特色包
采访中,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签约服务内涵,加快推动“六个拓展”,针对不同人群实行分类管理,积极开展出诊、家庭病床、居家康复、中医药“治未病”、远程健康监测等特色服务,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在城关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省人民医院等省市三甲医院建立紧密型城市医联体,专家定期下沉中心坐诊,预留号源开通绿色转诊通道,有效解决了基层医疗机构诊疗和群众就诊中的难点堵点问题。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拱星墩焦家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三甲医院建立密切联动机制,实行“闭环式健康服务”新模式,需到上级医院住院患者可在中心直接挂号住院,医院在患者出院前推送人员信息,中心第一时间跟进管理,将院内医疗和院外健康管理紧密结合,实现无缝衔接;盐场堡草场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服务人群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消费能力高低不同的特点,打造“1314520”家庭签约特色包,即交1个医生朋友、3种家庭医生签约包、签约有效期1年、省市区专科4级签约、享5方面实惠、深化2大内涵、提供零距离上门服务。
从单一健康管理到全周期服务覆盖,从“一刀切”模式到“私人定制”,我市全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精准升级”,一系列创新举措让居民真切感受到“健康有人管、需求有人应”的民生温度。
◆短评
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让基层医疗焕发人文温度
当医疗资源向大城市、大医院高度集中时,“看病难”背后不仅是技术焦虑,更是人文关怀的缺失。冰冷的诊室、仓促的问诊、断裂的医患信任,让现代医学的“工具性”逐渐遮蔽了“人性温度”。而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深入推进,正在基层掀起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它不仅是医疗资源的重新配置,更是一场医疗伦理的重塑,让医学回归“人性温度”。
在老龄化加剧、慢性病高发的当下,人们对医疗的期待早已超越“治好病”的单一维度。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所培育的,正是医疗体系中最为稀缺的——医生看得见患者的皱纹与笑容,患者听得见医生的叮嘱与牵挂。当家庭医生从“陌生名词”变为“熟人朋友”,折射的是基层医疗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
从“签了约等于有了健康兜底”到“想要什么服务都能点单”,兰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升级之路”,本质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革命。随着更多创新模式落地生根,我们有理由期待,家庭医生将成为每个家庭触手可及的“健康合伙人”。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芳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