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朋友突然给我发了一个关于Siri的笑话。
她说,这也就是Siri,要是换成人,已经被打死了。
笑话真的很好笑,好笑到几天过去我还时不时会想起。
笑完想想,其实,像Siri这样的人工智能,听不懂也不会说人话不是一天两天了。
只是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只当个乐子看待,最多就是吐槽几句。
但就像我朋友说的那样,换成人还是这样的情商,恐怕就不是招笑,而是招人厌恶了。
毕竟,如果一个成年人经过几年的社会洗礼,还学不会基本的为人处世。
那只能说明对方不想学、没能力学或者根本不在乎和他来往的人。
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太值得继续交往下去了。
张德芬说:“如果有人以你不喜欢的方式对待你,那一定是你允许的,否则他只能得逞一次。”
拒绝任何人打着“不懂事”“情商不行”等借口来伤害你,这是对自己的最好保护。
这里,我总结了十种生活中常见的低情商行为,供大家筛选自己的社交圈。
诚然说,人无完人,偶尔中一两条,或许无伤大雅。
但如果一连中了三点以上,那不管是谁,都该及时远离,别犹豫。
在网上刷到过一张漫画,笑得我前仰后合。
和那些习惯性抬杠的人对话,真的是这个样子。
明明是对方胡搅蛮缠,无理取闹。
你费尽口舌,血压升高了不少,以为能帮对方纠正错误,结果对方轻飘飘一句“错了的人才会急,你看我就一点不生气”,真的能当场气死你。
之前抖音上,有个很火的“13.8和13.11”哪个数字大的争论。
的确,这个问题乍一看是会迷惑一些人,但细想一下也就明白了。
但偏偏有些人,反反复复咬定“11比8大所以13.11更大”在抬杠,硬生生把这个问题抬上了热搜。
和这样不讲事实,不谈逻辑,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只为了反驳而反驳的人沟通真的很累。
如果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不妨就闭嘴抽身,让他们在言语上做赢家吧。
退出一个毫无意义的争论,免于生气和浪费宝贵的生命,没有比这更划算的决定了。
朋友小李和我聊起过她的一位很爱抱怨的前同事。
前两年,小李刚毕业,进入了一家出版社工作。
工资虽然不高,但做的工作都是小李感兴趣的,所以她一开始干劲很足。
但和她交接的同事,每天都在和她吐槽单位没前景,薪水总拖延,还说电子书越来越火,传统出版业早晚要没。
说着说着,小李也一身怨气,感觉自己入错了行,工作效率也越来越低。
等这个同事交接完成,离职之后,小李突然觉得这份工作也不太差。
慢慢她调整好了心态,工作越做越好,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像块海绵,对外界的情绪会被动地吸收。
如果身边负能量很多,就会像当初的小李一样,怨气十足。
及时割席那些爱抱怨的人,别被他们吸食能量。
我们的心态才会越来越好,生活才是随之改变。
之前看《再见爱人2》的时候,每次看到张婉婷打断宋宁峰说话,我就发自内心不太舒服。
宋宁峰的语速很慢,声音也温吞,而张婉婷说话则音调很高,语速极快。
后者这类人天然就更容易抢夺别人的注意力,挤占前者的发言空间。
在节目中有一段,是张婉婷在向身边人陈述宋宁峰有哪些缺点和平时做得不好的地方。
宋宁峰每次刚想解释,话没出口,就被打断,只能继续忍受着。
这场面,真的很让人窒息。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什么话题都要插一嘴,什么事都要点评一下,丝毫不懂倾听和尊重。
曾听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怎么跟你说话,能反映出对方心里想怎么对待你。”
所以说,那些不在乎你说了什么,随意无礼地打断你的人,本质上就是对你不够在乎。
这样的人,不值得留恋,趁早远离吧。
我相信,生活中一定不止一个人被不合适的玩笑气到过。
有句话说的很对,当你的玩笑冒犯到他人时,需要反思的是你,因为一个合适的玩笑,不该对在场的人造成伤害和不愉快。
更何况,被玩笑冒犯到已经很气人了,有的人面对你生气时的态度,更让人不爽。
“都是朋友,发这么大火干嘛。”
“你真没意思,开不起玩笑。”
“好好好,算我错了行了吧。”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脾气再好的人也该忍不住情绪了。
有网友建议说,遇到别人开不合适的玩笑,不要忍气吞声。
落落大方问他,哪里好笑,解释一下笑点。
一般对方就会自觉这个笑话上不得台面,选择闭嘴。
当然,如果遇见那种脸皮厚的,我们也不妨直言自己的忌讳和不快,让对方知晓。
你一味忍让,别人的冒犯只会变本加厉。
你还击了,才能还自己一片清净。
前两年,“PUA”这个词一度很火。
而PUA的一个最显著的特质,就是一方对另一方持续不断地否定。
当然,十点君不是说所有批评都是恶意的,有些时候,忠言的确是逆耳的,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但如果有人总是在公开场合,当众贬低你,对你加以指责,那他一定是不怀好意的。
倘若末了他还要来一句“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你不会生气吧”来堵你的嘴,那更可以确定就是故意来打压你的。
这个时候,请千万不要自我反思,以为真的是自己不对。
一旦你陷入内耗,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对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具体是反击还是远离,要看我们的能力、资历和所处的环境如何。
但无论如何,守住灵台清明,不受他人恶意侵扰,至少我们就已立于不败之地了。
武志红说:“中国家庭普遍存在一种‘浆糊逻辑’,缺乏边界感。”
的确,很多人,特别是上了点年纪的人,边界感都不高。
跟你聊天时,恨不得上三代下三代的事都问一遍,父母身体伴侣工作孩子教育这些当然也逃不过。
这股子腻歪劲,在他们看来是热情,但实在是有些热情到黏糊了。
何况,很多信息看起来没用,没准就会被透露给中介公司,针对你的情况推销各种产品。
要是真遇到这样的人,建议大家不妨学着“胡说八道”。
别做个老实孩子,人家问什么答什么,适当模糊一点回答。
当然,如果对方和你的关系不需要你委屈自己维持,那直接婉拒这份打探,保持距离,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朋友上周给我分享了她和老板的聊天记录,说她已经压不住火了,问我怎么办。
我看完也压不住火了,当即决定约她下班一起去喝冷饮。
说实话,这样的对话,很多打工人可能都遇见过。
明明一个简单的答案就能结束对话,对方却非得用反问句来噎人,言语里满是轻蔑。
除了职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和朋友拼单买奶茶,问对方要冰的热的,对方回你一句“废话,这么热的天我还能喝热的吗”。
向父母抱怨工作压力大,父母下意识反问你“谁上班不累,怎么就你抱怨”。
类似这样的,带有否定、质疑、逼问和冒犯话,一出口就扫人兴,就让人失去了交流欲。
与其强忍着膈应自己,不如敬而远之,多和那些有能力好好说话的人沟通。
有了好事忍不住分享,是人之常情,但是要注意场合和分寸。
我刚工作的时候,在一个国企的大院里实习过。
这种单位,多的是好几辈子都在同一系统的职工,哪家哪户说起来都有点恩怨纠葛。
其中有两位姐姐,一个姓王一个姓张,俩人家孩子刚好都是那年高考。
成绩出来后,王姐家孩子考得很好,张姐家孩子却考砸了。
那两天,王姐见人就显摆,挨个办公室串着门说,说到张姐那还特地关心了一下她家孩子。
结果,听同事说,俩人那天打起来了,薅头发揪耳朵的双双进了医院。
坦白说,人性就是气人有笑人无。
不管是谁,有了好事,最好躲在家里偷着乐,少对外炫耀。
要是有这样的朋友,最好也离他远点。
招人烦不说,真和谁发生矛盾了,还可能牵连你,实在不划算。
刷到过一条小红书帖子,深有同感。
违背承诺,毁掉的不只是承诺本身,还有一份毁约人无法感同身受的期待。
我身边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父母承诺考试进步、出差回来或者认真完成作业,就会得到奖励。
有时候是玩具,有时候是美食,有时候是一些同龄人都有的漂亮卡片或饰品。
但这些承诺,往往不能全部兑现,总有父母毁约的时候。
其实那些小奖品大多不值钱,没得到也不至于哭天喊地。
但“期待落空”所带来的巨大失落感,已经比奖品本身更沉重,也更让人耿耿于怀了。
不重视承诺的人,本质上是辜负了你的信任,糟蹋了你的欣喜和盼望。
遇到这样的人,建议最多给他们两三次毁约的机会,倘若屡教不改,那就趁早疏远吧。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当众揭短往轻了说,是没情商,往重了说,算得上一种挑衅。
在知乎上刷到过网友@小雨分享的经历。
小雨说,自己因为没有父亲,被很多人霸凌过,所以很忌讳别人提起这件事。
初中毕业,她考到了省城的重点中学,除了一个一起考过去的朋友,那里没人认识她。
但她没想到,她的这位朋友,开学没几天,就把她没有父亲,并因此受霸凌的事,当成趣事分享给了同学们。
从那天起,她再也没和这个朋友说过一句话。
临毕业前,有同学为她俩说和,小雨平淡地说:“和她做朋友,无异于背叛了被戳伤疤的自己。”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示人的地方。
但只有那些本性为恶的人,才会去故意揭开。
倘若你遇到了,一定要远离,否则迟早会有被他伤害的一天。
很喜欢罗伯兹写的那段话:
命运早晚会使我们和某些人相遇,一个接一个,从而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让自己,以及不该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生命中遇到的每个人,总会教会我们些什么。
所以,当我们遇到那些低情商的人时,不必太过愤懑生气。
及时远离,而后从他们身上汲取经验,自我优化,就不算一无所获。
只要能用这样的好心态,去处理一切糟心的人和事,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点个,与君共勉。
作者 | 明冬,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