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云雾缭绕的岑王老山脚下,12万亩茶园似碧浪翻涌,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2025年春茶季,凌云县茶农们穿梭于茶树间,指尖翻飞采摘嫩芽;茶企车间内,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醇厚茶香弥漫,彰显着乡村产业升级的蓬勃气象。这片承载千年历史的绿叶,正以科技赋能、生态筑基、文化塑魂的多元路径,演绎着现代茶产业的蝶变传奇。
茶山春意浓。罗小凤摄
科技加持:绿叶长出“黄金链”
凌云县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茶产业全链条升级。在智能生产方面,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的应用,使茶叶加工优质率大幅提升至95%。2025年首批春茶借助“48小时鲜茶达全国”物流体系,迅速覆盖长三角、珠三角市场,实现了高效产销对接。
跨界融合为茶产业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广西国晶庄园酒业建成万吨级茶本酒生产线,并开发出茶食品、茶护肤品等深加工产品。这一举措带动了玉洪瑶族乡等地5000农户,户均年收入超4.3万元。
数字赋能则为茶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智慧茶园”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与病虫害数据,助力5.06万亩有机茶园鲜叶收购价稳定在5-6元/公斤,茶农在采茶旺季月收入突破4000元。
茶叶企业利用直播带货等方式进行宣传、销售。秦萍摄
品牌突围:从“土特产”到“国际范”
依托“中国名茶之乡”和“凌雲白毫”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凌云白毫茶开启品牌升级之路。在会展矩阵方面,2025年凌云白毫茶亮相国际茶产业博览会等2场展会,茶艺表演、非遗制作体验等活动吸引了超10万人次参与,茶企选送名优茶参加国际名茶大赛并斩获国际茶叶特别金奖等权威认证,大大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文化赋能为品牌注入了深厚的内涵。当地建成茶文化博物馆、茶歌非遗传承基地,推出“采茶—制茶—茶宴”文旅线路。“三月三”茶旅融合活动带动景区游客量同比增长20%,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凌云白毫茶的独特魅力。
电商破圈则为品牌拓展了更广阔的市场。联合邮政专线开通“白毫茶绿色通道”,春茶季寄递量达2万件。跨省电商覆盖20多省,区外订单占比提升至15%,让凌云白毫茶走向世界。
加尤镇群众在一尖茶叶生产基地就业。周俊位摄
生态筑基:林茶共生守护“绿基因”
作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和“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县”,凌云县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生态标准方面,推广林茶套种模式,使茶区森林覆盖率超80%,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非遗传承为茶产业注入了文化底蕴。自治区级非遗“凌云白毫茶制作技艺”走进20多所中小学,培育新生代制茶师200余人,让千年古法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品质认证则为消费者提供了保障。2025年新增有机茶园认证1.2万亩,建成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100%,让消费者喝得放心。
广西凌云盛园茶叶有限公司收购群众茶叶鲜叶。周俊位摄
联农富民:绿叶铺就小康路
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茶产业成为凌云县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在利益联结方面,与1.1万户茶农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带动涉茶从业人员超5万人。2024年茶农人均收入达4.32万元,让茶农的腰包鼓了起来。
人才返乡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税护青芽”服务团队培育本土电商主播120名,返乡青年李东云创立的茶企年营收入突破5000万元,成为返乡创业的典范。
全域振兴则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茶旅融合带动民宿、康养等新业态兴起,2025年一季度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5%,3万余群众共享产业红利,实现了乡村全面振兴。
千年茶韵,今朝蝶变。凌云县经济作物发展中心副主任谢再腾表示:“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广西打造千亿元茶产业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县委、县政府提出的‘3个211’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努力推动凌云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凌云白毫茶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续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凌云篇章。”(周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