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上海频道

党建引领、法治赋能,共筑和谐美好社区

宝山区举办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研讨会

人民网上海5月15日电 如何看待党建引领“三驾马车”的关系?如何以法治之力破解社区治理难题?5月14日,上海市法治研究会社区治理专委会成立仪式暨宝山区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研讨会在大场镇行知读书会举行,市委组织部、市司法局、市法治研究会、宝山区相关职能部门、各街镇有关领导,以及高校专家、律师、基层一线代表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法治力量在社区治理中的创新实践与未来路径。


聚焦党建引领,理论与实践共话治理创新

法治是社区治理的基石。活动开幕式上,宝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路在致辞中指出,“法治既是治理的手段,更是治理的目标。要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文化进一步凝聚共识、破解难题、滋养民心,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社区共同信仰,为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提供解题思路”。


高部长致辞

圆桌论坛环节,解放日报专职评论员谢飞君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社区治理的法治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杨锃提出,要通过强化党建赋能、完善制度保障、深化技术支撑、培育自治文化,实现“党建引领、法治护航、多元共治”的格局。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教授彭辉强调法治底线不容疏漏,要注重刚性引领和柔性支撑,实现基层治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

上海市法治研究会社区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宋安成通过丰富案例总结并提出,居委会要积极主动作为,业委会需跨前依法履职,物业企业应提升服务、增强透明,才能有效发挥“三驾马车”的协同作用。

大场镇康泰新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业委会主任陆彤钢结合实践经验谈到,小区治理不仅需要热心,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和管理工作经验。

在总体点评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上海法治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施凯指出,党建引领与法治赋能是治理核心,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加强业委会建设,推动物业市场化改革,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制度性基础。


专家发言

聚焦法治赋能,政社协同打造社区治理新格局

“法者,治之端也。”活动举办地大场镇,是一个拥有常住人口约42万的人口大镇,不同群体在生活习惯、文化认知、公共服务需求上存在巨大差异,导致社区矛盾纠纷易发,治理难度增大。

“楼上房屋漏水致楼下受损,责任如何认定?”“业委会成员如果已经不住小区了,还能继续做该小区业委会成员吗?”“物业企业服务内容与合同约定不符,怎么办?”这些社区常见问题的法治化解决,不仅能够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更能让居民在每一个治理环节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为落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要求,推动法治赋能社区治理实践,活动现场,大场镇党委书记沈强与市法治研究会副会长王奕蓉共同签署共治示范点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共建小区法治观察机制、开展业委会及物业法律实务培训、制定治理法律指引、推动法治资源下沉等举措,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紧密结合,提升基层干部群众依法治理社区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规范化、可复制的社区治理模式,为宝山乃至全市社区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聚焦多元参与,让法治成为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

社区治理的难点堵点在哪里?社区治理的成效好不好?社区干部群众最有发言权、评价权。

宝山区委组织部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把弄清楚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和基层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作为重要切入点,建立党建引领小区治理观察员制度,从社区“两委”干部、街区书记、业委会成员、物业从业人员、律所律师、新就业群体等各类对象中选聘了首批33名党建引领小区治理观察员,通过落实民情收集与反馈、矛盾调解与预警、政策宣传与推动、民主监督与评议等职责,共同促进小区治理提质增效。同时将依托社区治理学院,开展法律法规、技能实训等常态化能力提升,以明确的职责定位与系统化培训,让观察员既能成为党组织的“得力助手”,又是居民的“贴心管家”,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

活动仪式上,市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副处长欧晓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委编办主任孙兰共同向首批观察员代表颁发聘书。市司法局法治督察处副处长徐青、区司法局局长施翔为部分基层法治观察点授牌。

党建引领,法治赋能,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必由之路。未来,宝山区将继续深化与高校智库、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的联动协作,充分发挥法治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推动社区治理向精细化、专业化、法治化方向迈进,为打造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社区注入持久动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