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
(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由田头山歌和民间曲调发展形成的花鼓戏,在经历了从对子戏、同场戏、幕表戏、申曲、本滩的逐步演化,成了上海标志性的地方戏。宝山不仅是沪剧的发源地之一,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出生于宝山的丁婉娥曾创办了“婉娥儿童申曲班”,培养了丁是娥、杨飞飞、汪秀英、筱爱琴等红极一时的名角台柱,宝山沪剧团作为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的前身,更是在江浙沪地区长期享有盛名。
地道的上海方言、独特的俚曲沪歌、使沪剧富有地域色彩,流派纷呈,剧目无数。宝山沪剧有着独树一帜的亮点,杨飞飞的“杨派”、赵春芳的“春派”,当今华雯的“华派”,不仅被观众熟知,而且流传广泛。《茶花女》《妓女泪》《为奴隶的母亲》《东方女性》《东方彩虹》《宝华春秋》《挑山女人》等150余个剧目记录了宝山沪剧在不同时期的璀璨辉煌,在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2022年,宝山沪剧团演出的沪语话剧《雷雨》在中国大戏院首演
沪剧《挑山女人》剧照
月浦镇沈家桥村汇心沪剧社活动
点击观看视频
淞南蛋雕技艺
蛋雕文化在中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明清时期,为图吉祥如意,民间在喜庆婚娶、祝福庆寿、喜得贵子时,就有赠送红鸡蛋的习俗。经过多年的演变,其工艺日趋精湛。如今,人们将鸡蛋钻孔掏空,在其表面雕刻精美图案,逐渐形成了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蛋雕艺术品。
蛋雕技艺,最常见的选材有鸡蛋、鹅蛋、鸸鹋蛋和鸵鸟蛋,用各种雕刻技法在其表面上琢刻成各种造型的艺术品。它融合了绘画与雕刻,以浮雕、阴刻、阳刻、透雕、镂空等雕刻手法,通过对蛋壳表面的精雕细琢,从而表现所需的画面效果,借以反映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百姓喜好。
淞南蛋雕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技艺,并在雕刻内容上与时俱进,融入现代元素和本土特色,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
点击观看视频
大场易拉罐画
大场易拉罐画是中华传统布贴画和剪纸技艺的衍生工艺品,虽然制作材料为近代产物,但其制作工艺仍延续传统技艺的制作方法,并结合易拉罐金属材料的特质,开拓出一种崭新的工艺画,可谓“古技新颜”。
其主要制作材料便于获得,仅用废弃的易拉罐,通过构图、修剪、塑形、黏贴和装裱便可完成一幅作品,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环保且便于推广,更可利用易拉罐金属特性,进行雕、凿、刻使作品层次鲜明,图案多样,立体感强,更增添其工艺品的艺术价值。
传承人李雄刚为上海文艺家协会会员,其以环保为主题的易拉罐工艺品,曾获得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银奖,4项作品获中国国家外观专利。
高境布艺堆画
布艺堆绣画,是一种古代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唐朝,到清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这一民间艺术差点失传,改革开放后,在整理、挖掘民间艺术过程中,才使这一传统美术得到传承和发扬。
高境布艺堆画通过手工艺的制作体现当时的民俗、民风、民情,探索技艺的形成、发展与生存。其透过呈现的表象,可以追溯历史的记忆,感悟中华民族璀璨文明和传统美德。同时也呈现出一个民族悠远的背影,是祖辈们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价值。布艺堆画反映出当时女性的劳动与智慧,有着鲜明的艺术感染力。作品色彩艳丽、层次分明、神态逼真、生动活泼,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已被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匈牙利、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爱好者们收藏,并深受好评。
实干:大吴淞加速规划落地
这些年,匠魂铸智造,他身体力行实践工匠精神
本周六正式开赛 | 2025上海邮轮港国际帆船赛
通讯员:姚存卓
编辑:潘乔雨
资料:规划宝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