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理,有时候“纠偏”是很困难的,所以防未病才是关键啊
清晨,平躺一夜,身体有浊气,刚起床,阳气正在升发。中医叫你起床后喝一小杯温开水(阳虚的人最好有点烫嘴,慢慢喝下去,),再活动半小时,再吃早餐。
温的水是有阳气的,而水本身就是阴,阳加于阴,微微有点热想出汗的感觉最好,可以帮助身体的阳气升发。再活动一下,帮忙脾胃疏通气机,上个卫生间,排出浊气,这样身体通畅了,再吃一顿有营养的早餐,这不也是先通后补吗?哈哈,中医就在生活中啊。
而今的人啊,特别是夏天,一起床,打开冰箱拿出一瓶冰牛奶,咬着一个面包,就一顿猛灌,冰牛奶,冰冷粘腻,阳气是要升的,你给它泼一盆冷水,脾胃是要运化的,结果用粘腻的东西给它糊上,喉中自然就有痰了。不帮助身体就算了,还是逆着来,它就堵给你看。
生病了,怎么办?最简单就是喝一杯姜陈茶,一会痰就下去了。姜是温的,陈是理气疏肝的。冰牛奶就是让身体变寒,现在用温热的药纠正身体的寒,把痰化下去,恢复身体的正常运作,这就是中医治病的原理。
又比如晨起老是口干口苦,有人想到是火,用三黄片,结果吃了拉肚子。苦是胆汁的味道,正常胆汁要分泌到小肠,进行二次消化的,胆随胃降,是从上向下的,怎么会向上跑到口里了呢?因为胆气上逆,什么原因引起胆气上逆?
可能是胃气上逆,引起了胆气上逆,也有可能肝火太旺,引起胆火过旺,火性是炎上的,所以也会胆气上逆,这样一说要么清胆火,要么降胃气,而胃气不降,是因为脾气不升,那就升脾才能恢复正常的生理运作。
这时应该考虑到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党参、半夏清、甘草、生姜、大枣),用柴芩清肝胆热,用参甘姜枣升脾气,用半夏清痰,恢复升降,苦自消。
说得再深层次一点。说到久病虚劳多梦,头昏沉,脑髓少记忆力差。一说到多梦,就想到镇静,那是“傻瓜”疗法,而中医要看到病根,要根据病根还原生理,恢复正常运作。
书上说“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厥就是阴阳不通的意思,元气虚弱到阴阳不通昏睡不醒,作梦连连。所以虚劳多梦则因为元气虚弱。这是肾的问题,并不是心的问题。
所以要复原身体,就是补元气而不是镇静。很虚弱,就要先固再补。用牡蛎、萸肉、龙骨、芡实这类加强固藏,再用生、熟地、鹿角胶、肉桂之类温阳生米青补髓,再用夜交藤、远志、石菖蒲之类交通心肾,开窍醒神,有痰浊的还得加一些砂仁、陈皮之类。后期调理一下脾胃,作病后重建,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调理方案。
别看一个多梦,以为一片安定就完事了吗?我得从肾调到心脾。
人正常时是很省事的,只要吃饱饭,睡好觉,身体就自动运作了。但搞破坏是很简单的,如果把人当成一间房子,破坏就一鎯锤的事,生病也是很容易的,就受一下寒的事,但房子被一鎯锤倒了,得从地基修到房顶,三阴体受一下寒感冒了,得用四逆汤,从肾根修起,多麻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