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方气温持续攀升,济南市于5月15日正式开启夏季集中供冷试点,覆盖23万平方米的高密度区域。这一举措不仅是传统供冷模式的革新尝试,更标志着我国城市能源管理向低碳化、集约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从集中供暖到集中供冷,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与低碳发展的坚定步伐。

集中供冷系统通过区域能源站集中制备冷水,再经由管网输送到各个建筑,相比传统每栋建筑自建中央空调系统,正如冷热联供公司负责人所言,集中供冷可节约大量土地资源,避免冷却塔的重复建设,减少城市热岛效应,集约化模式优势尽显。数据显示,高效节能机组的能效比分散式空调系统高出30%以上,这意味着在提供同等冷量服务的同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幅降低。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这种模式无疑为城市减碳提供了可行路径。

事实上,济南的探索并非孤例,集中供冷也并非全新概念。早在2000年,我国就曾出台政策鼓励发展集中供冷,但受限于技术、成本和观念等因素,推广进程缓慢。如今随着技术进步和环保意识提升,集中供冷终于迎来发展契机。从经济角度看,虽然初期投资较大,但长期运营成本低于分散式空调系统;从用户体验看,室内温度更稳定,避免了传统空调带来的噪音和干燥问题。这种“规模效应”正是城市公共服务集约化优势的生动体现。

诚然,集中供冷的推广必然也面临现实挑战。例如,管网建设的高额投资、用户习惯的培养、差异化需求的满足等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解决。但正如当年集中供暖从北方走向南方一样,新技术、新模式的普及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认知和接受的过程。关键在于能否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和运维标准,确保系统稳定可靠运行,让用户真正感受到集中供冷的性价比和舒适性优势。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集中供冷代表着城市能源系统智慧化转型的方向。未来,或许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根据天气变化和用户需求智能调节供冷量,与电网协同,在用电高峰时段通过蓄冷技术实现“削峰填谷”,从而提高整个城市能源系统的韧性和效率。

济南的集中供冷试点犹如一颗种子,孕育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可能。从各自为政到系统协同,从资源浪费到集约利用,从高碳排放到绿色低碳,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这场“降温革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技术的推广,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转变。在这个全球变暖日益加剧的时代,集中供冷或将成为绿色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的标配,为居民创造更舒适、可持续的生活环境。(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