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一份来自《华盛顿邮报》的爆料点燃了德国政坛:美国正与俄罗斯就“北溪-2”管道重启展开非正式谈判。而这一次,提出主意的不是德国,也不是欧盟,而是几个美国私募资本背景的能源中间商。他们的算盘并不复杂——管道修好,天然气从俄罗斯进来,挂上美国公司的牌子,转一圈标签,变成“自由气”,再原价加倍卖给欧洲。

这种玩法,说白了就是把俄罗斯的天然气披上“星条旗”的外衣,从后门塞进欧盟的锅炉房,而德国,不仅不能反对,还要多掏钱。



比讽刺更残酷的是,美国没有藏着掖着,而是干脆公开把投资并购当成“市场机会”,绕过外交层级,直接重启这条早已停摆的管道战线。从2022年“北溪”爆炸至今,德国用尽一切手段与俄罗斯切割,甚至不惜自断能源动脉。但转了一圈,还是要烧“俄气”,只不过这次要对美国纳税。

新上任的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没有沉默。他明确表态,不考虑恢复“北溪-2”运营,更不会接受“中介转售”的荒谬模式。他的发言不像传统德式谨慎,更像是无法再退让:德国不愿再为美俄的利益联手埋单。

但默茨的“强硬”在议会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德国基民盟中已有议员放出风向,如果战争缓和、制裁减弱,重新使用“北溪-2”也不是不可能。这种话一出,德媒讽刺称:“德国用脚踹开的门,美国却想从窗户爬进来再倒卖钥匙。”



【默茨】

而最初的爆点,是一位叫斯蒂芬·林奇的美国金融家,他早在2024年底就联系了俄罗斯方面,提出希望收购“北溪-2”剩余资产,并由其公司负责技术恢复与运营许可。他在迈阿密有一家能源基金,曾多次为美国页岩油进行跨境融资,在俄罗斯也留有旧人脉。熟人透露,他不是想做天然气生意,而是要为美俄之间搭一条“绕开欧盟”的灰色能源走廊。

这种“中间商赚差价”的操作,其实早在冷战晚期就出现过。1980年代,美国曾用第三国壳公司从伊朗采购原油,再通过欧洲清算系统“洗净身份”。现在不过是将旧戏翻拍——只不过主角换成了“北溪-2”,观众换成了正在挨冻的欧洲。



俄罗斯当然乐见其成。根据多方媒体分析,克里姆林宫愿意配合这项计划,一方面是因为管道修复成本由第三方承担,另一方面,这种“去标签化出口”恰好绕过了西方对俄天然气的封锁。最重要的是,俄罗斯还能用美国的商业信用和海运保险,把自己卖给欧洲的产品重新嵌入全球供应链。与其说是突破封锁,更像是让对手主动打开门,亲手接通管道,把本该中断的气源重新接回市场。

而美国这边,特朗普正在能源方案上,进行一场自我否定式的迂回。他曾强烈反对北溪管道,称其为“普京的勒索工具”。如今,再度掌权后,却在寻找让俄罗斯气源重新回到欧洲市场的方法,前提是中间那只“装钱的手”得变成美国的。

这种赤裸的策略转弯,让整个欧洲都陷入一种“被再利用”的窘境。《金融时报》专栏分析认为,此事若成,将成为“西方联盟裂缝的象征性转折点”。一方面,欧洲继续跟着美国制裁俄罗斯,另一方面,美国却利用俄罗斯气源做套利生意。这种左右手互打的操作,注定会在布鲁塞尔引发内部动荡。



德国的愤怒,更像是一种迟来的清醒。从2022年停止“北溪-2”项目认证,到如今被绕过决策、强制接受“美气俄源”,德国在能源主权问题上的退让已经到了极限。而这一切,皆因德国在乌克兰战争初期,盲目站队美国制裁路线,以为靠盟友就能构建起稳定的能源未来,最终却发现自己只是条“转售通道”。

而且,美国和俄罗斯从未真正“敌对到底”。2023年底,美国就已允许部分中立第三方通过亚太航道为欧洲采购俄罗斯化肥和天然气,并在幕后提供银行清算便利。现在通过“北溪-2”绕道重启,只是将原本的地下通道堂而皇之地摆上台面。只要包装成“自由气”,欧洲就得买,德国就得用,俄罗斯就能继续出口。



欧盟虽嘴上不干,但实际上已经松动。冯德莱恩的最新讲话指出,“未来的能源安全不应受限于单一地缘格局”,这句话本身就已经为“非俄名义下的俄气”打开了口子。

看清了这场美俄联手“薅欧盟羊毛”的计划之后,德国下一步是否敢于真正反抗?还是会在美国设好的框架下再找一套说辞,把“敌方能源”用得心安理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