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之歌——全国大学生创新成果展”现场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青春,是破晓时分的第一缕光,是暗夜中奔涌的星河,更是时代洪流中最澎湃的浪花。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至北3展厅内,一幅新时代青年的创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联合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的“青春之歌——全国大学生创新成果展”启幕。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展览计划”年度首展,这场集结全国101所高校118项创新成果的展览,以“科技新星”“青春奉献”“家国情怀”三大维度为主线,将青年智慧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在“五四”青年节前夕奏响了一曲激荡人心的青春交响。
步入展厅,科技感扑面而来。清华大学的“重型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以巨大的身躯占据展览C位,这架直升机以突破国际技术垄断的姿态,展现了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硬实力;曾登上2025年央视春晚的宇树机器人是最受观众青睐的打卡点之一;不远处,东南大学团队打造的全球首辆分布式电驱动飞行汽车“东大鲲鹏”静静矗立,其陆空一体化设计打破了传统出行边界,该项目负责人介绍:“它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低空经济与智能运载装备的试验平台。”
科技创新之外,展览更流淌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浙江大学的“消费级3D打印机”展位前,观众正用手机定制专属文创饰品,该项目极大提高了传统工艺品的制作效率;厦门大学“憨兜小屋”展台上,憨态可掬的哪吒泥塑与草木染手工皂吸引了观众驻足。这个帮扶乡村残障人士的公益项目,开发出14种家庭创业方案,已培育出10个残疾人就业品牌,让2000余名特殊需要群体找到人生新坐标;北京中医药大学研发的国潮盲盒交互体验装置让观众边玩边了解中医药历史人物、典籍著作、本草方药等知识点。
内蒙古大学的“复杂文字古籍文献数字化一站式解决方案”展台前聚集了不少观众。这套装备集全自动翻页扫描机器人、少数民族文字识别技术及数字化平台于一体,在简化少数民族语言古籍数字化流程的同时,还显著提高了转换准确率。项目负责人欧日乐克介绍,这套系统能识别7种复杂文字,希望未来能助力民族文化的传承。
展览现场,创新成果与产业转化的紧密联结随处可见。“目前项目已成立公司,直接带动就业”的字样在多个展板被明确标注。华北电力大学研发的退役锂电池全量回收技术,以超98%的设备综合回收率破解了新能源产业痛点,投产首年即创造千万产值;海南大学“橡‘智’前行”智能割胶机让胶农告别了凌晨割胶的辛苦劳作模式,利用这个机器,胶农只需在手机上设定工作时间等信息,即可实现“一键割胶”。正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石娲所言:“这些项目印证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
展厅入口处陈列着2024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信中殷切嘱托“让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更好展现才华”。
本届展出的118个项目中有63项源自大赛优胜作品,涵盖集成电路、生态修复、医疗健康等20余个领域。上海交通大学“哪吒”海空跨域航行器团队负责人吕晨昕坦言:“大赛提供的国际交流机会,让我们接触到了前沿技术理念,这是项目突破的关键。”
“这些年轻人把天马行空的想象变成了改变生活的力量。”石娲说,当青春智慧遇见时代命题,创新的星火便聚成照亮未来的火炬。本次展览不仅记录着当代中国青年的奋斗足迹,更预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必将涌现更多破浪前行的弄潮儿。
2025年5月15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把天马行空的想象变成改变生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