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冲突之后,大部分人都在关注和讨论歼-10C、PL-15击落“阵风”的事,这个事确实是值得关注、讨论、研究。但其实这场冲突除了这个大事之外,还有一个东西值得讨论、研究,那就是为什么印巴都未能踹开对方空防系统的大门?
现在我们看到相关信息当中也可以看到,双方都投下了不少的力量去踹对方大门。比较典型的报道包括巴基斯坦使用“枭龙”战斗机挂载空射弹道导弹,据称是命中了印度的S-400防空导弹;而印度方面使用了大量的无人机和各种各样的导弹,按照印方公布的战果,它的无人机瘫痪了巴基斯坦拉合尔市的防空系统。但是说归说,我们看到从冲突一开始到冲突停火,双方空防系统都在有效的运作,击落了大量对方的无人机。
既然踹门这个动作很关键,而且双方都花了不少的力气,为什么都没能踹开这个大门呢?这个事值得研究一下。毕竟将来你要打仗的时候,也要完成踹门这个动作。按照我的观察和分析,之所以都没能踹开大门,关键在于火力的强度问题。
现代空防系统是一个多余度相互配合的系统,以中远程的防空导弹系统为骨干,但是关键目标周围还有近程的各种各样的防空系统,包括高炮,也包括防空导弹,形成了高炮和近程导弹掩护中远程防空系统的这样一种布局。而且整个空防系统当中这种高度冗余的配置,不是说你打掉了一部雷达就可以瘫痪掉它,更不是说你打掉了一个中远程导弹的发射车,对方这一块就瘫了。
要想真正的踹开大门,全面瘫痪这样的空防系统,需要完成的基本要求有两个:一个是要有足够的火力密度和火力强度;另一个是要有足够的时间。你不是多冗余的吗?我足够的火力密度一点一点的把你打掉。看一看印巴这次冲突当中,它们的火力密度、火力强度远远不够。从使用武器的质量上来说,应该说不算低。
印度大量的使用了无人机,其中包括从以色列购买的先进攻击无人机,而且这个攻击无人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专门针对空防系统的反辐射无人机。但是效果呢?现在能看到的公开效果,就是打了一辆巴基斯坦方的防空系统的方舱,按巴方的说法是一个工具车,而印度把这一战果夸大成为瘫痪了拉合尔市的空防系统。
按说运用的武器从技术水平上还是不低的,运用的数量应该说也不算太小,起码几十架是有,但是我们看效果并不好。这个门不要说踹开,连说踹开一条缝都谈不到。巴基斯坦方面也差不多,两架“枭龙”带弹最多4枚,据说打掉了印度S-400导弹的发射车,而且有图有真相,但是打掉一两个发射车难道就能瘫痪整个系统吗?还是不行。所以说同样门连道缝都没踹开,关键问题都是火力强度不够、火力密度不够。用弹道导弹和其他的导弹去踹门也是这个原理,3枚、5枚、10枚、8枚,甚至百八十枚可能都太少,因为空防系统包含的关键性节点太多了。
当然讲到这,仅仅是一个火力强度和密度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时间的问题。因为谁的空防系统也不会明晃晃的摆在明面上让你打,今天你看上去似乎打瘫了它,明天可能备用的、潜藏的又出来了,这就需要一个反复打的过程。
其实不要说印巴这种水平,即使看一看当年的科索沃战争,科索沃战争是3月24日爆发的,美国的F-117是哪一天被打下来的呢?是3月27号,也就是说开战三天后,南联盟的空防系统还没有被彻底瘫痪。所以没有时间的积累、没有反复的打击,所谓踹开大门没那么容易。其实讲踹门,比仅仅打下几架先进战斗机可能更加重要,对而后的大规模作战影响也更大。所以对这个问题我们还真的关注一下、研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