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印度军队才是天下第一,巴基斯坦差的远,就连中国和美国也略逊一筹”
印度国内知名媒体人,在中国国内有着“甲亢姐”之称的帕尔基在节目中大肆宣扬印军胜利,同时贬低中美装备、嘲讽巴基斯坦。
印度随即举行全国庆祝,城市张灯结彩,而巴基斯坦则为牺牲飞行员举行葬礼,总理亲自出席哀悼。
印度战败后不想着提升自己的军力,反而在媒体上大放厥词,令人汗颜!反观巴基斯坦才是做到了真正的人道主义!
巴基斯坦则为牺牲飞行员举行葬礼,总统谢里夫亲自为牺牲烈士“抬棺”
高喊胜利的败军之将
5月7日凌晨,印度军方悄然发动代号为"朱砂行动"的军事打击,多架战机对巴基斯坦9处目标实施空袭。
仅仅几小时后,巴基斯坦启动"铜墙铁壁"反制行动,出动歼-10C和JF-17"雷霆"战机迎战,巴方公布的战场数据简直令人瞠目——截至当日4时30分,巴基斯坦声称已击落8架印度战机,战损比惊人地达到了1:8。
这一数据得到了间接佐证,法国达索公司(阵风生产公司)随后要求印度禁止使用"阵风"战斗机参战,这种反常举动实际上变相承认了印军战机被击落的事实,这对印度军工外交是一记响亮耳光。
更戏剧性的是,5月10日巴基斯坦宣称使用JF-17战机发射高超音速导弹,精准摧毁了印度部署在旁遮普邦的俄制S-400防空系统,虽然印方迅速否认,但印度花费近55亿美元引进的这套"防空神器"在实战中的表现确实令人生疑。
印军基地内原本伪装的3个S-400导弹发射组,两个发射车被彻底摧毁,留下明显的弹坑和燃烧痕迹,仅剩一组完好
然而,打开印度电视,你会怀疑是否误入平行宇宙,印度媒体人"甲亢姐"在节目中声情并茂地宣称:"印度打击了11个巴基斯坦基地,中国提供给巴方的装备完全不堪一击!"
《ABP新闻》甚至夸张地报道"900名敌人在印军25分钟开火中丧生",《今日印度》更是天马行空地称印度海军摧毁了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并击沉三艘军舰——尽管这场冲突主要发生在空中,印度海军根本未参与其中。
这种违背战场现实的狂欢式报道最终连印度军方都看不下去,不得不在5月8日出面辟谣,提醒媒体"注意战争迷雾",独立新闻媒体《Newslaundry》记者马尼沙·潘德更是直言印度媒体的错误信息规模"触目惊心"。
印巴两国处理战争的态度截然不同,印度政府宣布举行为期11天的全国庆祝活动,街头挂满彩旗,而巴基斯坦则为牺牲的飞行员举行庄重葬礼,总理谢里夫亲自出席哀悼仪式。一边高喊胜利,一边默哀悼念,这鲜明对比打的直接是印度高官的脸!
印度总理莫言参加全国庆祝活动
万国装备难成一家
巴基斯坦公布的录音证据中,印度空军飞行员的慌乱呼救声清晰可闻:"我们被锁定了!通信系统遭到干扰!"
更令人尴尬的是,印度引以为傲的电子战设备对来袭的导弹毫无预警和反应,就像一个睁眼瞎,眼看着"霹雳15"导弹呼啸而来却束手无策,这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印度军队长期以来"大而不强"顽疾的集中爆发。
"霹雳15"导弹射击“阵风”
印度空军拥有超过700架各型战机,规模确实令人印象深刻,然而,这支庞大的空中力量却是典型的"万国拼装"——有俄罗斯的苏-30MKI,法国的"阵风",英国的"美洲虎",甚至还有上世纪的米格系列。
反观巴基斯坦空军虽然规模仅为印度的一半左右,但由于长期与中国保持合作,从空中的JF-17和J-10C,到地面的红旗-9BE,几乎所有装备都是中国制造或与中国联合研发,这使得巴基斯坦空军能够形成高度协同的作战体系,实现"以小博大"的战场奇迹。
印度军队的这种体系化缺陷,与其高度发达的媒体宣传体系形成了鲜明反差,军方宁愿投入巨资打造一台运转高效的"胜利制造机",也不愿踏踏实实解决装备体系的协同问题。
其实这并非印度首次在军事失败后搞"胜利宣传",从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到1999年的卡吉尔冲突,印度都曾试图通过媒体宣传粉饰战场失利,这种宣传战术似乎已经成为印度应对军事挫折的标准剧本,只是这一次表演得格外卖力。
从边境到空战,宣传剧本未变
如果把印度历次军事冲突后的宣传模式放在一起比较,你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之间的惊人相似。从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1965年印巴战争、1999年卡吉尔冲突,再到本次印巴空战,印度的宣传机器似乎只有一套固定剧本。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中,印军在实战中节节败退,却在国内报纸上宣称"保卫了领土完整",1965年印巴战争后,尽管实际上是巴基斯坦抵挡住了印度的进攻,印度媒体却大肆宣传"辉煌胜利",1999年卡吉尔冲突中,印军付出惨重代价才夺回部分阵地,国内媒体却将其描绘成"战略大胜"。
这种宣传模式总是遵循三个固定步骤:先是否认失败("我们没输"),接着是贬低对手("敌人装备太差"),最后是夸大战果("我们取得了空前胜利"),如此相似的模式,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是一种刻意设计的心理防御机制。
这种心理机制虽然短期内能够维持社会稳定,但长期来看却如同慢性毒药,渐渐侵蚀了印度军队的自我革新能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军方在历次军事冲突中都反复强调本国武器装备的优越性,即使事实证明恰恰相反。
印度退役军官也经常参与这种集体自欺欺人的表演,印度陆军退役中将拉杰什瓦尔在一档节目中声称:"在操作中国装备上,巴基斯坦人比中国人更厉害,如果要选一方交战,我更愿意与中国交战。"
拉杰什瓦尔
莫迪的民意工程
在印度媒体高喊"世界第一"的同时,莫迪政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政压力,经济增长放缓、农民抗议加剧、种姓冲突频发——这些国内问题都迫切需要一场"成功的战争"来分散公众注意力。
对莫迪来说,这次印巴冲突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无论实际战果如何,至少媒体可以制造出完美胜利的假象。
印度媒体高度政治化的生态环境为这种操作提供了肥沃土壤,绝大多数主流媒体背后都有政治势力支持,在国家安全议题上尤为明显,《今日印度》《共和电视台》等媒体几乎成了政府的传声筒,任何不符合官方叙事的声音都会被淹没或污名化为"反国家"。
印度军方与政界的密切关系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宣传机制,退役军官经常在电视节目中配合政府叙事,为决策层提供舆论支持。
然而,外部世界并不买账,G7集团发表声明敦促印巴通过对话解决争端,中国外交部则在冲突初期表示"支持巴方维护主权",随后调整立场呼吁"和平稳定大局"。
印巴冲突的结果正在深刻改变南亚安全格局,巴基斯坦通过实战检验了中式装备的效能,其JF-17和歼-10CE战机在超视距空战中的出色表现,已经引发埃及、塞尔维亚等国对中国武器的浓厚兴趣。
"阵风神话"被打破,S-400的实际防御能力受到质疑,这对国际军火市场产生了不小的震动。
印度媒体的夸大报道反而成为国际笑柄,其"世界第一"的自我标榜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大国地位靠实力赢得,而非靠嘴吹出。
在信息时代,军事胜利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的优劣,更考验国家的战略决策能力与国际话语权争夺,印度若不能正视自身问题,继续沉迷于"胜利叙事",终将在南亚地缘博弈中付出更大代价。
莫迪的民意工程或许能在短期内获得国内支持,但他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现实:大国地位不是靠宣传就能实现的,当印度与中巴两国的军事技术差距越来越大,单靠媒体造势只会让印度在国际社会中陷入更深的信任危机。
结语
印度的"胜利狂欢"与战场惨败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宣传不仅掩盖不了军事短板,反而阻碍了真正进步,国际舞台需要的是透明客观,而非狭隘民族主义。可惜在政治需求主导下,印度的胜利幻觉还将继续。
在信息透明的今天,胜负已分的战场上,编造胜利是明智选择还是掩耳盗铃?印度能从这场"胜利"中醒悟过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