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迫使日军主力集中应对美军,在中国战场,日军逐渐转为守势。为了扭转在太平洋战场的劣势,日本决定采取“以战养战”的战略。这意味着他们需要依赖从中国战场掠夺的资源,来支持在太平洋战场的后勤补给。
美军深知,若想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切断日军在中国的后勤补给线至关重要。为此,美军派遣了第14航空队的部分战机前往老河口和湖南芷江的机场,与中国空军并肩作战,共同打击日军的后勤补给线。
日军在中美联军的打压下已显得力不从心。他们在中国战场的兵力已无法支持进一步的侵略行动。为了挽回败局,日军拼凑了八九万的日伪联军,向第五战区发起了春季攻势。
第五战区的核心驻地,位于汉水上游的老河口,成为了日军进攻的重点。老河口的地理环境非常特殊,西南两侧紧邻汉水,为其提供了天然的水域屏障;城东高耸的牛头山和城北的马头山,更是如守护神般屹立,为其提供了坚实的防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在城东北的开阔地带,还建有一个规模不小的飞机场。这样的地形和交通条件,使得老河口在抗战时期成为了盟军轰炸机的重要停靠站。
老河口军用机场的建设始于1929年。为了这个军事项目,国民政府动员了超过25万的军民参与建设。机场占地广阔,距离老河口市区仅1.5公里之遥,每当战机起飞或降落,市区内都能清晰地听到轰鸣声。
虽然机场最初是为轰炸机起降而设计的,但后来发现其实际尺寸并不满足轰炸机的最小起降需求,于是转型为其他各类战机的起降基地。
这个机场一旦失去制空权,武汉三镇的外围防线将如同活靶子一般,暴露在敌军的炮火之下。因此,国军在此布下了重兵防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军此次攻势凌厉,他们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向第五战区发起猛烈进攻。南线日军从汉口出发,沿着襄花公路迅速北上,目标直指枣阳。而北线,约4万的敌军从许昌倾巢而出,沿着光南公路直扑老河口。
不得不说,日军选择的时机恰到好处。当时,第五战区的司令长官李宗仁刚刚调离,由刘峙接任。而就在日军发动进攻前夕,原驻老河口的第五战区司令部及其直属部队,以及大部分市民,都已经安全转移到了西北的均县、茨河等地。
此时留守在老河口的,仅有45军125师,总兵力不过八九千人。在如此紧张的防守任务下,他们不得不在牛头山、马头山以及机场等多个关键位置分兵驻守。
兵力之紧张,可谓是捉襟见肘。而这一带的主力部队此时都被日军的其他行动所牵制,几乎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援。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日军对马头山发起进攻,战斗正式打响。守军虽然奋力抵抗,并有空军提供协助,但仍难以抵挡日军的强大攻势。在兵力和火力均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日军很快就突破了马头山的防线。随后,牛头山也相继失守。
随着这两处战略要地的沦陷,悬于城外的机场也变得岌岌可危。在一次大规模的猛攻之后,机场最终也落入了日军之手。守军残部被迫退入老河口城内,此时距离战斗打响仅仅过去了两天时间。
面对城中日渐减少的兵力,汪匣锋深感焦虑。他清楚,以目前的状况,125师恐怕只能再坚守三日。就在这时,刘峙的命令传来:125师必须再死守老河口五天!
这让汪匣锋愁得抓耳挠腮,他明白任务的艰巨性,但又不能违抗军令。就在这时,总部的一封电报为他带来了一线希望:127师将前来支援。可因为127师在匆忙行军两天后,仍被日军阻挡在了外围,无法及时赶到战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军并没有给125师喘息的机会,他们很快发起了第二波猛烈的攻势。在占领城外的高地后,日军采取了居高临下的战术,同时用大炮对准了我军防守最为薄弱的北门进行狂轰滥炸。在炮火的掩护下,日军士兵涌向城内。
我军并未因此而慌乱。他们利用地形的优势,以及提前构筑的坚固工事,对敌人进行了有力的反击。经过一番战斗,我军成功地将敌人打退。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日军并没有放弃攻城的企图。他们集中火力猛轰城门,试图再次突破我军的防线。在炮火下,一侧的城墙很快就被炸出了两个缺口。
日军见状,立刻涌入了几十名士兵。我军迅速截住了敌人的后路,上演了一出“瓮中捉鳖”。经过一番激烈的拼杀,进城的敌人全部被我军歼灭。
图片来源于网络
3月31日,日军发起了全面而疯狂的攻击。在战车的掩护下,他们的步兵迅速攻入城内。在汪匣锋的指挥下,他们进行了的反击。在大小街道中,我军与敌人展开了巷战,甚至击毁了敌方3辆战车。
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敌人,汪匣锋还指挥我军在房顶、城墙等高处构筑了立体火力网。这使得日军在攻击过程中遭受了重大损失,四处逃散。在这场战斗中,我军成功地消灭了700多名日军,并毁掉了5辆坦克。
战斗结束后,125师还没来得及休整,就再次收到了上级的命令:守城时间必须延长至13天,川军战士们没有任何怨言。他们坚决服从命令,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防线,誓死守卫老河口。
随着战事的升级,日军调集了多门重型火炮,还特意派来了狙击部队,对我军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这些狙击手潜伏在暗处,一次次精准的射击,使我军伤亡惨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城门在敌军的持续轰击下也出现了一个缺口,日军从这个缺口涌入。汪匣锋带领着手下的战士们冲向敌军,与敌人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尽管敌军骑兵旅在初次交锋中受到了重创,但他们并未就此罢休,很快又调来一个整师接替进攻。
在激烈的战斗中,125师几乎被打光,但战士们的斗志依然高昂。在请示上级后,汪匣锋决定采取边打边退的战术,以保存有生力量。最终,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撤出了老河口。
虽然老河口最终失守,但125师在兵力严重不足、装备落后的条件下,能够坚守13天之久,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为抗战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而在这场保卫战中,我军还使用了一种秘密武器——黄磷弹。这种由美军资助的化学武器威力巨大,一旦与空气接触就会剧烈燃烧,火焰难以扑灭。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黄磷弹对敌军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慑和实际伤害,使他们闻风丧胆。在黄磷弹的支援下,我军曾多次击退敌军的进攻,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侵略步伐。
可黄磷弹虽然对付步兵效果显著,但在面对敌军的火炮时却显得力不从心。日军调集了大量火炮对城门和城墙进行持续轰击,最终摧毁了一段城墙,从而打开了突破口。
1945年4月8日这一天,日军正式占据了老河口。尽管如此,我军仍然完成了作战任务。而在晚间停战的时候,民众们纷纷协助我军补充弹药粮食、运送伤员等后勤保障工作。这场战役是我军的胜利,更是中国人民共同抗击外敌入侵的伟大胜利。
如今的老河口城依然屹立在这里,以更加静谧和祥和的姿态注视着来往的人们和船只。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70多年前在这里爆发的那场激烈战争以及数千名中国战士的英勇牺牲。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那场长达十几天的激战中,川军第125师没有停歇地与日军血战了整整13个昼夜,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据统计,共计打死打伤日军1668人,而我川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人数高达1600人。
其中营长伤亡三分之二,连长、排长伤亡也达到了半数以上。这些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阻挡了日寇向西突进的步伐。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他们就是最伟大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