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国共两党的对立局势愈发紧张,随时可能引发战火。蒋介石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野心,悍然撕毁了“双十协定”,对我党军队展开了攻势。

虽然我党将士英勇抵抗,但受限于装备和资源的巨大差距,战局初期并不乐观。在国民党的强大攻势下,我军不得不步步退守,形势十分严峻。

吴诚忠率领的独立第二旅接到了一个任务。他从上级那里得知,6月6日国民党将针对佛塔山发起猛烈攻击。吴诚忠的使命就是坚守佛塔山,绝不能让国民党军队越过防线半步,以确保主力部队能够安全撤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怀着决战到底的决心,吴诚忠带领独二旅的战士们在佛塔山进行了三天三夜的殊死防守,期间他们几乎没有合眼。

在成功完成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任务后,吴诚忠和他的独二旅却陷入了国民党的重重包围之中。而吴诚忠只能带领剩余的6000多名战士,在岳西冶溪镇东侧潜伏下来,伺机寻找突围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突围的希望似乎越来越渺茫。吴诚忠望着外围密密麻麻的30000多名国军士兵,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无奈和沉重。这次国民党是铁了心要将他们彻底消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在时,突然有士兵来报,说冶溪镇的胡大地主有急事相商。吴诚忠对胡之杰并不陌生,他们在驻扎冶溪镇期间就经常听到当地百姓提起这位地主。

家境殷实,但他却并非为富不仁之辈,思想开放、心地善良,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自从解放军进驻以来,胡之杰就多次伸出援手,提供了不少帮助。

此刻兵临城下,吴诚忠实在想不通胡之杰为何会冒险前来。他心中虽疑惑重重,但还是让人将胡之杰请了进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胡之杰急匆匆地走进屋内,一见到吴诚忠就问道:“吴旅长,你手下现在有多少人?”吴诚忠虽然感到有些意外,但还是如实回答道:“只有6000兵马。”

胡之杰听后眉头紧锁,又追问道:“我听说国军派出了30000大军围攻你们,兵力悬殊如此之大,吴旅长你有把握带领大家突围出去吗?”

吴诚忠闻言沉默了片刻,然后苦笑着摇了摇头。此次突围希望渺茫,所有人都必须做好牺牲的准备。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全军覆没的后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到吴诚忠的表情,胡之杰似乎明白了什么。他问道:“吴旅长可知道这次来的国军是哪支部队?”吴诚忠有些疑惑地看着他回答道:“自然是知道的,是国民党的72师,师长是傅翼。”

胡之杰听后露出笑意,“傅翼啊,那可是我的老朋友了。这次只要有我在,我保证国民党的部队会主动退兵!”

胡之杰是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之后。自幼家境富裕的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父亲对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出人头地、成为家族的骄傲。而胡之杰也确实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他勤奋好学,长大后成为了当地的教书先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忙时传道守业解惑,闲时三五好友小聚,对于他来说,这种生活节奏既充实又惬意。假如能一直这样安稳地过下去,那么当胡之杰白发苍苍、步入暮年时,他必定会成为一位桃李满天下、德高望重的教育界泰斗。

可生活总是充满了变数,不会完全按照人们的意愿发展。民国时期的文化界虽然呈现出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但政治局势却极为动荡不安。

军阀割据,战火连绵,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不惜让普通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枪炮声此起彼伏,老百姓们整日提心吊胆,生怕哪一天灾难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胡之杰目睹了越来越多的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逃难的人群一波接一波地经过他的家乡,他们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眼中透露出无尽的恐惧和绝望。

这些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让胡之杰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在这样的世道下,连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又有多少人会有心思和精力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呢?

他深知,要想真正保护百姓,光靠笔杆子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更为实际和有力的行动。于是,他决定弃文从武,加入了被赞誉为“铁血之师”的川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于胡之杰的文化背景和出色的战斗表现,他很快就赢得了川军全体官兵的尊重。他的才华也得到了上级的赏识,一路升迁,直至担任川军第一师长的要职。

而川军虽然勇猛,但在那个大时代背景下,也不得不卷入各种纷争。胡之杰见证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如何多次粉碎四川军阀的围剿,也见证了刘湘向蒋介石求援的无奈。1935年,中央军入川,四川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正式归隶南京政府。

在蒋介石的控制下,川军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蒋介石喜欢安插亲信,讲究派系之分。而对于胡之杰这样的非嫡系将领来说,南京的政治环境显然并不友好。他发现自己在这个新体系中并没有太多的发言权,甚至有种被变相囚禁的感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胡之杰是一个直性子的人,他投身军旅并非为了升官发财,而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因此,当他意识到自己在南京的政治环境中难以有所作为时,他选择了离开。

他担心蒋介石的心胸狭隘会对自己不利,与其在这样的环境中受气,不如回到家乡过清净的生活。

辞官后的胡之杰并没有消沉下去。他用自己在军营中积攒的钱财在家乡置办了大量土地,成为当地有名的大地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他并非那种欺压百姓的地主,他乐善好施,经常帮助周边生活困难的百姓。对于没有土地的农民,他也会廉价将土地租给他们使用。

胡之杰本以为自己会在家乡度过余生,不再沾染太大的是非。而当解放军来到他的家乡时,他被他们的优良作风所打动。他看到这支队伍虽然衣衫褴褛、武器落后,但却精神抖擞、纪律严明。

他们进入冶溪镇后没有骚扰百姓、没有打劫财物,而是对他及家人尊敬有加。这让胡之杰深受感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当吴诚忠和张体学带着部队来到冶溪镇时,他将胡家大院作为了旅团休整之地。他看到了解放军的正义和决心,也看到了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牺牲和努力。这一切都让胡之杰决定再次“出山”,用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力帮助解放军突围成功。

在得知围剿的国民党第72师由他的旧部傅翼和祝顺鲲领导时,胡之杰心中涌起了一股复杂的情绪。他深知这两位曾经的亲信部下都是忠诚且有能力的人,因此他相信自己有能力说服他们放行。

他告诉吴诚忠,自己决定到傅翼的部队走一趟,亲自去说服对方撤军。吴诚忠担心胡之杰的安危,本想派兵护送他,但是胡之杰非常自信,声称“我一人便可退敌。”



图片来源于网络

踏入72师的营地,胡之杰没有绕弯子,直截了当地开口:“我知道,你们此次行动是上级的命令,但镇上的军队并非敌人,他们同样是我们的同胞。若双方交战,只会造成无谓的伤亡,中国人自相残杀,这是我最不愿看到的。”

傅翼和祝顺鲲对胡之杰的话还是很重视的。尽管胡之杰已离开军队多时,但他在二人心中的地位依旧崇高。他们静静地听着,胡之杰则继续加强他的论点。

“72师是我们川军的骄傲,但你们应该清楚,当年老蒋是如何对待我的。如果你们在这场战斗中损失惨重,老蒋会补充你们吗?说不定他还会趁机撤销72师的编制。”胡之杰的话语直指问题的核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傅翼和祝顺鲲深知胡之杰所言非虚。在当前的情况下,他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于是,他们询问:“老长官,依您看,我们该如何是好?”

胡之杰提出了一个建议:“与其同胞相残,不如各退一步,互相保全。这样既能避免无谓的牺牲,也能维护我们的民族大义。”

最终,傅翼和祝顺鲲被胡之杰的话所打动。傅翼下令停止攻击,还调走了镇子东边的部队,为解放军留出了一条通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胡之杰的英勇行为,成功地拯救了6000多名解放军将士的生命,避免了一场血腥的战斗,为解放军保存了宝贵的实力。

在历史中,像胡之杰这样的英雄并不罕见。他们虽然起初与我们阵营不同,但心中始终怀揣着民族大义。

他们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始终坚守在民族大义的前沿,勇于为人民谋福祉,为人民发声。这些人民英雄,值得我们永远的尊敬和致敬。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历史长河中,统治者的兴衰往往与民心的向背紧密相连。解放战争的三年间,国民党虽然拥有先进的战备,甚至得到了美国人的大力支持,但这些外在的优势并未能掩盖其内在的腐败与黑暗。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国民党失去了广大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曾经拥护他们的人民,因为种种不公与压迫,逐渐疏远了他们。与此同时,像胡之杰这样的爱国之士,也因为对国民党的失望,而选择了与之保持距离。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党的败局愈发明显。他们虽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在民心的战场上,他们却节节败退。最终,他们只能败逃至台湾,被历史的潮流所淹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