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中国海军第一次出国访问差点出事!

1985 年,合肥舰和鄱阳湖舰去南亚访问,回来时军舰被砸出 9 道裂缝,桅杆天线直接被打断!

军舰浑身是伤,随时可能沉,但官兵们拼了命保住它,完成了第一次出访!

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人为还是天灾?



历史背景与决策动因

中国海军从 1949 年成立到 1985 年的 35 年里,一直没出过国访问。

那时候咱们海军装备落后,军舰小、航程短,只能在近海保护海岸线,稍微远一点的地方都去不了,更别说出国搞友好交流了。

别的国家海军经常远航访问,咱们却像完全没国际交往经验,这和咱们国家越来越开放的节奏很不搭。



当时的海军司令刘华清看得很明白,他觉得海军是国际性军种,总窝在自家门口可不行,必须走出去让世界看到中国。

为啥第一次出访选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这三个南亚国家呢?



一方面它们离咱们近,航线相对安全。

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和中国关系友好,没啥敏感矛盾,第一次去容易把事儿办成,就当是练手,打开中国海军走向国际的第一扇门。

于是1985 年 11 月 16 日,咱们海军就出发了。



出访航程与外交初体验

当时出发的这支访问船队,主要就靠两艘船撑场面。

一艘是 “合肥” 号驱逐舰,这是当时咱们海军的主力型号,虽说排水量才 3000 多吨,放现在算 “小身板”。

但在 80 年代可是妥妥的海上主力,装着大炮和导弹,负责给船队保驾护航。



另一艘是 “鄱阳湖” 号补给舰,这是中国第一艘上万吨的补给船,能装几千吨的油、水和粮食,相当于海上移动仓库。

要是没它跟着,驱逐舰根本跑不了这么远的路。



刚开始航行挺顺的,船队从东海出发,南下穿过中国南海,又顺利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

一路上风平浪静,官兵们之前去过南太平洋演练,对远航有点经验,加上访问三国时靠港顺利,受到热情接待,大家都觉得这趟任务挺顺利,没啥大挑战。

但海上遇到外国军舰时就有点小插曲了。



先是碰到印度海军,对方按国际规矩鸣笛、挂旗打招呼,结果咱们水兵一下子慌了。

平时训练没怎么学过这种外交礼仪啊!

好多人紧张得只会傻站着,生硬地挥手回应,场面有点尴尬。



后来遇到苏联海军,当时两国关系还比较冷淡,双方军舰就这么并排开过去,谁也没主动搭话。

不过有意思的是,甲板上的水兵们远远对望时,有人偷偷挥手,对方也有人悄悄点头,虽然官方没互动,但水手之间还是有点同行默契的。

本来以为这就算完美结束了,完成出访的舰队往回赶,可是走到马六甲海峡附近时出事了。



致命风暴与生死考验

1 月 4 号那天,海上突然刮起 9 级强台风,狂风呼呼地吹,海浪像一堵堵高墙,最高的浪头有十多米,比 “合肥” 号驱逐舰大半个身子还高。

浪一砸下来,整个甲板都被海水淹没了,船跟着海浪疯狂摇晃。

“合肥” 号排水量才 3000 多吨,在大浪里更是扛不住。



只听见船底传来 “嘎吱嘎吱” 的响声,像骨头要断了似的,检查发现船身被海浪砸出了 9 道大口子,海水 “哗哗” 往舱里灌。

桅杆上的天线直接被浪头打断,雷达和通信设备全坏了,军舰跟外界断了联系。

船倾斜得厉害,东西全被甩得到处飞,水兵们只能抓着栏杆爬,稍不留神就会被甩出去。

关键时刻,旁边的 “鄱阳湖” 号补给舰官兵想办法救人。



他们用抛缆器,把缆绳射到 “合肥” 号上,两舰官兵冒着被浪卷走的风险,把两艘船用缆绳紧紧绑在一起,让 “合肥” 号没被浪打翻。

接着 “鄱阳湖” 号又接了水管帮着排水,水兵们用沙袋、木板堵裂缝,整整熬了一天一夜,才把这艘伤重的军舰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危机应对与经验积累

在这场生死大战里,官兵们的应急操作全靠不要命的拼劲。

漏水的舱室里,大家分成堵漏和排水两组:有人抱着沙袋往裂缝扑,被海浪冲得撞墙也不松手。

有人用木板、棉絮堵缺口,海水灌进脖子冻得打颤,还在喊 “再来块木板”。

排水泵不够力,就几十个人排成队用消防水带往外抽水,在摇晃的甲板上硬扛了一天一夜。



最险的是 “合肥” 号动力失灵,官兵直接冲进舵室手动扳舵轮,靠罗盘和望远镜摸黑掌舵,每个人手掌都磨出了血泡。

但这场灾难也让咱们看清了装备的毛病。



3000 吨的 “合肥” 号在十几米的大浪里,就像小轿车硬闯泥石流。

船体钢材不够结实,焊缝被浪一砸就裂;船型设计适合近海快跑,远洋抗风浪能力差,浪稍大就东倒西歪;桅杆和雷达防护太弱,一个浪头就能打坏。



补给舰这边也有问题:抛缆器射程只有 200 米,浪太大差点够不着;排水管道接口不配套,全靠人工对接,浪费不少时间。

这些问题现在看都是血的教训,但当年全成了装备升级的教科书。

更关键的是,海军第一次摸透了远洋航行的 “生存法则”。



以前演练都挑好天气,这次才知道极端天气下单船根本扛不住,两船用缆绳绑一起抗浪的土办法,后来成了标准救援战术。

以前靠经验判断天气,这次吃了大亏才明白,要是提前有卫星云图预警,完全能避开台风,后来咱们赶紧建了自己的远洋气象预报系统。



历史意义与后续影响

当年这场死里逃生的远航,成了中国海军走向世界的第一张名片。

以前外国海军根本不了解咱们,这趟出访后,国际上终于知道中国海军能出远门了。

之后巴基斯坦主动找咱们搞联合演习,斯里兰卡、孟加拉国也开始和咱们海军互动,算是在国际海军圈混了个脸熟,彻底打破了中国海军只在家门口打转的印象,海上外交的大门就这么敲开了。



装备发展更是被这场灾难逼出了进步。

051 型驱逐舰在台风里吃的苦头,让海军彻底明白:“军舰不够结实,官兵就得拿命填!”

很快就开始研发新一代驱逐舰,也就是后来的 052 型,专门加强了抗风浪设计,钢材更厚,船型更稳,雷达也加了保护罩,再也不怕被浪砸坏。



补给舰也升级了,以前靠土办法抛缆绳救人,后来造的 903 型补给舰,自带先进的救援设备,浪再大也能快速对接,把应急操作变成了常规技能。

最重要的是,海军的想法变了。



以前觉得守住海岸线就行,现在知道大海是连在一起的,既要能在家门口御敌,也要能去远海护侨、维和、救灾。

近海防御升级成远海护卫,后来的亚丁湾护航、航母出访、国际救援,都是从这时候开始埋下的种子。



出访也从九死一生的冒险变成了常态化操作。

1985 年之后,海军平均每年都要派 1 - 2 支编队出国访问。

到 2002 年直接来了次 “环球航行”——167 舰带着补给舰花了 132 天绕地球一圈,访问 10 个国家,把当年差点被浪打翻的惊险,变成了全球打卡的自信。



结语

这场带着 9 道裂缝的首次出访,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海军走向世界的大门。

当年官兵在风暴里流的血、吃的苦,最终都成了海军发展的铺路石,它告诉我们:所有的深蓝传奇,都始于第一次勇敢的尝试,和一群不怕困难的追梦者。



信息来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