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局势,始终牵动着各方神经,紧张态势一触即发。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陆在台海地区的军事优势愈发显著,呈现出压倒性态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干预能力逐渐衰退。台湾岛的情况却不容小觑——其地形错综复杂,台当局多年来处心积虑、苦心经营,妄图将台湾打造成一座“刺猬岛”。

在此背景下,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最短的时间实现台湾的解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一任务既要追求速战速决,又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同时还要时刻警惕国际局势可能出现的恶化,可谓挑战重重。

在笔者看来,要达成台湾解放这一目标,至少存在四种具备可行性的作战方案。但不论最终选定何种战略战术,在战争初始阶段,都有一个无法绕过的关键战略节点——澎湖列岛。这片面积并不广阔的岛群,恰好扼守在台湾海峡的关键位置,宛如咽喉要道一般,自古以来就是军事家们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得澎湖者得台湾”这一论断,历经漫长岁月的考验,从古至今一直未曾动摇。



第一种打法,雷霆速攻,摧枯拉朽

在军事行动初期阶段,解放军具备快速瘫痪台军作战体系的关键能力。以东风 - 17高超音速导弹为例,其速度达12马赫、射程超2000公里,可精准打击台军核心指挥节点,台北“衡山指挥所”等在其打击半径内。接着长剑 - 10巡航导弹对台军关键基础设施饱和打击,使其海空力量丧失作战效能。同时,解放军“翼龙”“彩虹”系列无人机集群形成多层立体攻势,电子干扰与精确打击结合,压制台军雷达和通信网络,致其电磁权争夺阶段面临瘫痪风险。随后歼 - 20与轰 - 6K编队协同发起第二波次打击,穿透式摧毁台军滩头防御关键设施。多重火力下,台军防御体系预计12小时内结构性崩溃。

完成火力压制后,解放军将启动立体登陆作战。由东部战区抽调的海军陆战队特遣队与合成化作战单元将分三路展开行动:北路突击集群直指台北,目标锁定行政中枢区域;中路突击集群抢占台中战略要冲,切断台湾本岛南北交通命脉;南路突击集群则对高雄港区实施合围,彻底瓦解台军南部防御体系。登陆作战将优先选择桃园、新竹等具备良好滩涂条件的区域,依托两栖装甲突击群与气垫登陆艇实施快速抢滩,为后续机械化部队展开创造有利条件。



登陆作战部队装备先进,99A式主战坦克、04A式步兵战车协同,配无人机精准侦察,火力输出强。台军M60坦克老化,性能难与解放军装备匹敌,解放军48小时内或可掌控台北、高雄等关键城市。此作战模式让人联想到1949年天津战役,我军集中优势兵力29小时攻克天津,促成北平和平解放。如今解放军对台军优势更明显,飞机、舰船等数量占优,火力覆盖广、精度高,台军防御工事在饱和攻击下或难支撑一天。



以技术为例,解放军“彩虹-5”无人机可携精确制导炸弹打击移动目标,“翼龙-2”续航20小时能为地面部队提供情报支持。海军三艘航母已服役,第四艘或已下水,多航母战斗群可掩护登陆部队、抵御美日海上干预。但速战速决代价大,天津战役我军伤亡惨重。现代战争中,台军虽弱,城市巷战却可能拖慢节奏、增加伤亡,平民伤亡难避,人口密集区战火蔓延或引发人道危机与国际舆论压力。

第二种打法:孤岛遭围,困兽犹酣斗

凭借雄厚的国力优势,对台湾海峡实施全面封锁,切断台湾地区的能源供应、粮食输入以及通信渠道,将台湾岛化作一座“孤困之岛”。要知道,台湾地区约70%的能源依赖进口,粮食自给率仅维持在30%左右。一旦封锁持续两周,电力危机便会如暴风雨般骤然降临;若封锁延续数月,粮食短缺问题将愈发严峻,社会动荡局面势必难以避免。届时,台当局要么选择乖乖投降,要么在民心彻底溃散之后,被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轻松解决。



三步实现统一:第一步海空封锁。海军出动 055 型、052D 型驱逐舰配合航母编队控制台海,拦截货船;空军歼 -16、歼 -20 巡逻并击落突破封锁飞机;潜艇部队在台东海岸布雷切断海上补给。第二步信息孤立。破坏海底光缆切断台通信网络,电子战部队压制台信号,使其成信息孤岛,同时开展心理战瓦解抵抗意志。第三步等待崩溃。封锁数月后,台社会秩序崩溃、军心涣散,解放军可派小规模部队登陆清剿残余完成统一。

围困战术在历史长河中早有应用实例。回溯至1948年的长春之战,我军采取了围困长春的战术,通过切断敌军补给线,最终迫使国民党军队投降。在那场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公然抢夺民众粮食,致使众多无辜平民丧生,这一惨痛教训令人铭记于心。解放军肩负着解放人民的使命,绝不容许此类暴行再度上演。

尽管围困战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双方的直接交火,但它也存在诸多弊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耗时较长,一场围困作战或许需要持续半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第三种打法:围点打援、釜底抽薪之策

台军对抗大陆底气源于美日支援,若解放军击退美日援军,台军将不战自降,冲绳、巴士海峡是重点战场。具体分三步:第一步外海拒止,解放军海军航母编队在巴士海峡和冲绳附近布防,火箭军部署东风 - 21D、东风 - 26反舰弹道导弹,空军歼 - 20和轰 - 6K携带鹰击 - 12超音速反舰导弹打击美日舰艇;第二步震慑台军,击退援军后高调展示战果,以无人机和广播宣传瓦解台军士气、促其内部分裂;第三步登陆清剿,台军军心崩溃后小规模登陆占领台北,清除“台独”分子完成统一。此打法类似辽沈战役,我军围困沈、长吸引国军援军,在塔山击溃东进兵团并攻克锦州,断绝援兵后关外国军军心涣散,终被全歼。



当下,解放军于西太平洋区域的作战能力实现了显著跃升。东风 - 21D、东风 - 26这两款导弹,被外界形象地称作“航母杀手”,正因如此,美军航母在相关海域不敢贸然逼近。海军的反潜作战能力也在不断强化,093B型核潜艇以及空潜 - 200反潜巡逻机,凭借其先进性能,能够高效探测美军潜艇,为稳固海上防线提供了坚实保障。

即便美日方面妄图前来提供支援,那也注定是自寻绝路。从美国多次进行的战棋推演结果来看,美军在台海局势中根本没有任何胜算。所以,无论最终是通过正面交锋击溃美日联军,还是凭借强大实力将美日联军吓退,其对台军产生的威慑效果并无二致。

不过,凡事都需考虑周全,这一战术仍存在潜在风险,最大的隐患便是战争规模可能失控。一旦局部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我们必须提前做好更为不的应对准备,甚至要考虑到核战争这种极端情况。

第四种打法:张杨之举,和平策动起义

在解放军施加的强大军事压力下,人们期望台军内部能涌现出类似当年张学良、杨虎城那样的爱国将领,果断采取行动扣押赖清德等“台独”顽固分子,从而推动两岸实现和平统一。这种方式若能达成,不仅代价极小,还能避免战火纷飞,台湾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基础设施都能得到妥善保全。

回溯历史,1936年的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毅然扣押蒋介石,为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挥了关键作用。如今,解放军所具备的军事压力相较于当年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反观台军内部,目前士气低迷,内部矛盾重重、积弊颇深。倘若解放军能够精准把握时机,成功策反台军中具有爱国情怀的力量,那么两岸和平统一的目标或许很快就能实现。

不过,当前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在于台军内部是否会出现愿意合作、推动和平的力量。赖清德当局推行“绿色恐怖”手段,大肆清洗异己,这无疑极大地削弱了台军内部起义的可能性。而且,由于历史遗留因素,台军内部对和平起义抱有极高的警惕性。由此可见,通过台军内部力量实现和平统一,虽是极为理想的途径,但实施起来的难度也相当大。



笔者认为,无论何种打法,澎湖列岛都是攻台第一步。台湾海峡风大浪急、登陆点有限,后勤保障关键,而澎湖是天然跳板。

南宋时,澎湖是泉州前哨;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明末郑成功以澎湖为基地收复台湾;清初施琅激战澎湖,郑氏政权不战而降。清代末任台湾巡抚唐景崧称“争台湾者,必争澎湖”,得澎湖可控航道、泊兵船,台湾难守。

如今,澎湖战略价值更甚,扼守台湾海峡中线,距大陆仅140公里,控制台湾70%能源进口航道。解放军若拿下,可海空封锁、精确打击,两周内致台社会动荡,且各种打法都应以掌控澎湖为前提。



雷霆速攻模式下,澎湖是解放军登陆台岛的前哨站和桥头堡,可屯驻重兵、囤积物资,为大规模登陆铺路。其地理位置能让解放军掌控台湾海峡,从容调度兵力,保障后勤,确保速战速决。

若选围困孤岛模式,澎湖列岛是锁台咽喉要塞。台湾七成能源进口、三成粮食供应经台湾海峡,解放军控制澎湖可切断台生命线,击落空投物资飞机、击沉补给船、封死东海岸逃生通道,两周台湾现电力危机,三月粮食耗尽致社会动荡,台湾将被困至崩溃。若选围点打援模式,澎湖化身“不沉航母”,是解放军打击美日援军前沿阵地,其地理位置卡在美日援台路线上。



解放军拿下澎湖后,可快速改造军港、机场。军港停靠055型驱逐舰,其垂发系统装满鹰击-12反舰导弹,可威胁美军航母;火箭军部署东风-21D等岸基反舰弹道导弹,使美军航母战斗群不敢靠近。若美日援军靠近,解放军可从澎湖发起攻击,导弹战机齐出,美军航母硬闯将损失惨重,解放军借此可在围点打援中占主动。

若走张杨模式、和平起义,澎湖列岛可成为解放军支持起义势力的后盾。若台军现“张、杨”扣押“台独”分子,会遭顽固分子反扑,此时驻澎湖解放军可迅速出动武力支援。解放军登陆舰艇从澎湖数小时可抵台湾本岛,海军陆战队登陆后直扑“台独”据点摧毁其抵抗,歼-20掩护、无人机侦察,确保起义势力不被反扑。



相较于台湾岛,攻取澎湖列岛在军事行动的可行性上似乎更具优势。尽管台军在澎湖地区部署了相当规模的兵力,包括第503装甲旅、70辆M60坦克、8艘“成功级”护卫舰以及防空导弹系统,但这些装备大多已显陈旧。M60坦克,作为服役多年的老旧型号,在面对解放军先进的99A坦克时,其作战效能将大打折扣。而“成功级”护卫舰所配备的雷达系统也相对落后,难以有效应对解放军现代化的反舰导弹威胁。基于这些因素,解放军完全有能力在较短时间内,比如24小时内,成功夺取澎湖列岛的控制权。

在具体的战术选择上,有四种主要策略可供考虑,每种策略都有其独特的优缺点。雷霆速攻战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攻击,但可能导致较大的人员伤亡;围困孤岛战术则通过长期封锁迫使敌方屈服,代价较小但耗时较长;围点打援战术旨在切断敌方增援,从根本上削弱其战斗力,但风险也相对较高;而张杨模式,尽管被视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战术选择,却也伴随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无论采用何种战术,澎湖列岛的战略地位都是不容忽视的。一旦成功占领澎湖,解放台湾的进程将至少完成一半。无论是追求速战速决,还是选择围困打援的策略,澎湖都将成为解放军的重要立足点,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和战略威慑。正所谓“得澎湖者得台湾”,这一战略判断历经千年依然适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