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冲突,巴基斯坦空军还在上面越战越勇呢,然而陆军却遭遇了尴尬的滑铁卢,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向敌方暴露位置的还是自己人。
5月8日早上,拉合尔市郊的厄利孔高射炮阵地还在吞吐火舌拦截印度无人机,而午后的卫星照片就显示这里只剩冒烟的残骸,而印军之所以能够精准打击巴基斯坦拉合尔市一门高射炮,致其损毁,竟是因为巴军阵地附近的群众拍摄并上传的一段手机视频。
在这段23秒的视频里暴露了巴军周围的公路标识牌与建筑轮廓,这才让印军抓住了漏洞,直接一个一炮打了过去。
巴军怎么会犯这么低端的错误?当时究竟是什么个情况?
印巴冲突升级,无人机导弹天上乱窜,连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都挨了炸,这让巴军可急了,赶紧把防空炮拉出来对着天空噼里啪啦一顿招呼,这炮里头就有从瑞士来的厄利孔35毫米高炮,专门打那些飞得低的小玩意儿,比如无人机。
这炮射程有限,得分散部署,结果有个阵地,图方便,直接杵在了公路边上,嘿,巧了不是,炮正开火呢,旁边路过的人,随手就掏出手机把那喷火的场面给拍了,手滑还是故意的,不知道,反正这视频一转手就发到网上了。
视频不长,但炮位周边的房子、地形特征,看得一清二楚,短短几个钟头,印度那边的人就乐开了花,靠着这些公开的“蛛丝马迹”,再配上卫星和网络信号分析,巴军这门高炮的精确位置,就跟摆在桌面上一样清楚了。
而这场荒诞剧般的战损,不仅暴露了现代战场的致命盲区,更将印巴两国军队的“代际鸿沟”撕开一道血淋淋的裂口。
当天下午,预料之中的精确打击从天而降,那门还在发威的厄利孔高炮,转眼就成了一堆冒烟的废铜烂铁。
这事儿,表面看可能就是个战术上的小疏忽,可往深里琢磨,味儿就完全不对了,巴基斯坦的阵地,压根就没考虑过什么网络安全、信息保密,老百姓拿手机拍敏感军事活动,畅通无阻。
在乌克兰战场上,这种用鲜血换来的教训还少吗?信息时代,任何不起眼的公开玩意儿,都能在战场上变成催命符,“发现即摧毁”,这早就是现代战争的ABC了。
印度军方显然是老手,不仅技术玩得溜,信息战的套路更是门儿清,愣是把网上零零散散的信息串起来,变成了一条高效的杀伤链。
这种靠着公开照片、视频定位再下狠手的战例,近几年在各种冲突里简直不要太多。网络,这个看不见的幽灵,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写战争规则。
这门防空炮的戏剧性覆灭,不光是在军事上砸出了个大坑,更是在巴基斯坦国内掀起了滔天巨浪,一门象征着国家安全的防空利器,居然因为一段随手拍的视频就报销了,这事儿对普通人来说,简直像个天大的笑话,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憋屈和讽刺。
社交媒体上,各种讨论、指责、反思,瞬间就把这件事炒成了另一个火药桶——舆论战。
巴基斯坦国内的批评声浪,像是找到了一个宣泄口,矛头直指军方:“号称精锐的军队,怎么连这点网络风险都防不住?”“我们的陆军,是不是还活在几十年前?”
质疑声此起彼伏,许多人开始琢磨,巴基斯坦陆军的脑子,是不是该彻底换换血,来一场从头到脚的现代化升级了?这种家门口的“低级失误”,实在太伤士气,也太打脸了。
更让人觉得不是滋味的是,这种低级失误,偏偏发生在一向以拥有“王牌空军”而自豪的巴基斯坦,而就在这次倒霉的地面冲突之前没几天,也就是5月10日,江湖传言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战斗机,一口气干掉了印度空军足足4架法国“阵风”战斗机,那叫一个威风八面,这对比实在太强烈了!
如果说巴基斯坦空军靠着“少而精”的思路、先进的“中械”战机和飞行员顶尖的本事,总能在跟印度空军的掰手腕中占点便宜,那么,同样也装备了些“中械”先进防空导弹的巴基斯坦陆军,怎么就在地面上这么拉胯,连基本的战场信息保密都搞不定,让人把老底都给揭了?
说到底,还是空军和陆军的“命”不一样,印度国力块头大得多,巴基斯坦空军从娘胎里出来就知道,自己得走“精兵”路线,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所以,有限的钱都砸给了空军买好飞机、搞精英训练,力求在天上能跟印度掰掰腕子,甚至形成局部优势。
所以这么多年下来,巴空军的训练和装备水平确实不赖,不仅在历次印巴冲突里有亮点,冷战时跟苏联空军过招也不怵,空军被当成“亲儿子”养,打出漂亮战绩,算是情理之中。
可陆军就苦哈哈了,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守住那条漫长的陆地边界线,防着印度陆军那黑压压的钢铁洪流,还得时不时收拾一下印度在边境地区使绊子搞出来的武装小动作。
那么这就决定了巴基斯坦陆军的盘子不能小,实际上,巴基斯坦人口也就印度的六分之一左右,陆军规模却快赶上印度的一半了,这对国家财政来说,压力山大。
既然“以量保面”是现实,那有限的军费自然得先紧着空军那些高精尖项目,陆军在装备更新、训练水平甚至日常维护上,都难免有些“后娘养”的待遇,更别提像空军那样,全面铺开一套信息化作战体系了。
所以,空军在天上打得风生水起,陆军在地上挨了闷棍,看似意外,实则必然,据说,就在5月10日空战吃了瘪之后,印度那边气急败坏,对着巴基斯坦全境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导弹“饱和攻击”。一口气扔过来上百枚“无畏”巡航导弹、“布拉莫斯”超音速导弹,还有几十枚法国的“风暴阴影”。
这些玩意儿,有飞得贼快的,有能隐身的,一股脑砸过来,巴基斯坦陆军的防空网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而部署在伊斯兰堡这些要害地方的中国产红旗-9和红旗-16这些好家伙,确实顶用,拦下了大部分导弹,保住了核心目标,但还是有不少军事基地中了招。
更扎心的是,听说有印军导弹头一回打到了巴基斯坦基拉纳山核武器储存设施的附近!虽然常规导弹奈何不了坚固的山体工事,但这一下的象征意义太大了,心理上的冲击可不小。
巴基斯坦陆军手里的防空导弹,特别是红旗-9这种又好又贵的宝贝,数量毕竟有限,不可能撒胡椒面一样铺满全国,这次能有这样的拦截表现,某种程度上已经是超常发挥了。
回头看5月8日拉合尔那门高炮的窝囊损失,与其说是个别单位的粗心大意,不如说是巴基斯坦陆军在信息化战争面前,整体思路和能力都慢了半拍的一个缩影。
从阵地暴露到失守,再到对信息泄露的麻木,哪一环都透着一股与时代脱节的尴尬,批评者不留情面地指出,巴陆军似乎还抱着老黄历不放,缺了点自我革新的劲头。
拉合尔防空炮事件,就像一把锋利的刀,一下子划开了传统战争的遮羞布,露出了现代信息战冰冷的一角,印度军方通过这次“教科书式”的胜利,再次尝到了网络信息作为攻击跳板的甜头,他们肯定会更有瘾头,将来没准会把这种玩法扩大到巴基斯坦更多的关键目标上。
这种仗着信息不对称搞突然袭击的玩法,会不会让两国本就紧绷的神经彻底断裂?答案恐怕是肯定的。
在冲向信息化战争的快车道上,印巴双方都会更起劲地给对方“找茬儿”,每一次局部的胜利,都可能为下一轮更危险的冲突埋下更深的雷。
无人机满天飞,信息战玩得飞起,这真的能带来和平吗?恐怕未必,这种转型,反倒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孵化出更难收拾的冲突怪胎。
巴基斯坦军方在舆论的唾沫星子下,也做了些姿态,说什么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军事设施少抛头露面,可问题是,家底本就不厚,整体技术水平也差着一截,这些缝缝补补的措施,真能堵住信息泄露那个大窟窿吗?恐怕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好在,这次印度导弹饱和攻击,在“阵风”被揍趴下后,多少也算找回了点面子,之后双方似乎也心照不宣,暂时鸣金收兵,毕竟,以两国目前的家底和国内状况,谁也没心思也没能力打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仗。
这一连串的事件,不只是印巴冲突里的一段小插曲,更是现代战争形态演变的一个活生生的注脚,站在巴基斯坦陆军的角度,他们可能真得好好想想:为啥一门炮的意外损失,能捅出这么大篓子,引发这么多反思?而印度那边,也得掂量掂量:信息战再犀利,真能完全取代硬碰硬的家伙事儿吗?
信息时代这头猛兽,正在无情地颠覆我们对军事力量的传统认知,一段不经意流出的网络视频,就能轻易扒开整个防御体系的底裤。
这是时代给战争打上的新烙印,也是对所有抱着老观念不放的军队发出的刺耳警报。未来的战场,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小失误,都可能引爆一场灾难。
巴基斯坦陆军能不能从这次阵痛中真正醒过来,奋起直追?还是会在新时代的战争迷雾里,继续当个“冷兵器时代的活化石”?答案,还在风中飘,而这对南亚老冤家之间的恩怨,又会因此变得更加诡谲难料吗?历史的指针,仍在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