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正值壮年,却死在爬山路上。
全网为之痛心的时候,亲历者却曝出“不怪高反”!
他本有四次被挽救的机会,却都被他亲手推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司机回顾
据亲历者司机回忆,5月10日,她返回成都时,为了节省油费和过路费,照例在网约车平台上寻找顺风乘客。
很快,平台为她自动接取了一条四人同行的返程订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司机心中一喜,但在与乘客沟通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困难。
考虑到路途遥远,为了节省时间,她希望不再拼其他乘客,直接送四人回成都。
但同时,司机希望四人能分担一下高速费。
沟通高速费
但乘客不太乐意,回复道:“顺风车的高速费不是应该车主承担吗?”
几分钟的沉默后,对方又补充道:“要不各出一半?不行就取消吧。”
司机大姐想着早点回家,也就不再计较这点费用,匆匆驱车前往约定的客栈。
沟通
但当她抵达客栈门口时,眼前的景象让她心头一紧。
一名体型较大的中年男子,正被人艰难地搀扶着往外走。
男子嘴唇青紫,呼吸急促,额头上都是汗,每走几米就得坐下休息一会儿。
男子
同行的人轻描淡写地解释说,这就是高原反应,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司机大姐凭借多年在高原地区行车的经验,辨认出这是高原肺水肿的典型症状。
更令她担忧的是,返回成都的路上还要翻越海拔5040米的巴朗山。
高反
以男子目前的状况,根本无法承受如此高海拔的考验。
她急切地告诉乘客,男子不是普通高反,无法返回成都,必须立即去医院!
然而同行人却表示:“我们就是要去成都的医院啊。”
接到男子
司机急得直跺脚,一通解释后,同行人才同意,几人合力将男子扶上车。
紧接着,司机立马发动引擎,以平生最快的速度驶向1.3公里外的卫生院。
司机将游客送到卫生院抢救
短短五分钟,她就将车停在了卫生院门口,但此时男子已经出现意识模糊的症状。
医护人员迅速进行抢救,但同时他们也面色凝重地告诉同行人,要做好心理准备。
一小时后,男子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次错过生还机会
在救治的过程中,司机从同伴口中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发现这场悲剧并非不可避免。
这位39岁男子至少有四次机会可以挽回生命,却一次次与生机失之交臂。
第一次生机出现在5月8日,他刚抵达四姑娘山镇的那天。
司机发声
四姑娘山镇海拔3200米,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可达15℃。
对于初到高原的人来说,这里的每一口呼吸都比平原地区更加珍贵。
然而,这位男子却在抵达当天做了一个致命的决定——洗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高原地区,洗澡看似平常的行为实则暗藏危险。
热水会导致全身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负担,同时也会消耗更多氧气。
更糟的是,他洗完澡后还穿着单薄,没有注意保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寒冷刺激使得原本就缺氧的肺部血管收缩,进一步减少了氧气摄入。
当晚,他开始出现不适症状,但他和同伴都将其简单归因为“洗澡后感冒”。
他不仅没有下山,甚至都没有及时就医。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直到第二天早上,经过一夜休息,症状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持续恶化。
他这才在同伴的陪同下,来到了镇上的卫生院吸氧。
这本是第二次生还机会,因为医护人员明确警告他必须立即下山。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和对高原危险的低估,他并没有听从医嘱撤离。
他天真地认为吸氧就能解决问题,殊不知这一决定让他错过了控制肺水肿的黄金时期。
当晚,男子的情况急转直下,甚至无法进食。
吸氧
此时的他,心肺功能已经开始严重代偿,肺部积水速度加快。
面对如此危急情况,同伴们本应立即呼叫救护车或自驾下山。
可他们却选择等到第二天早上再拼车返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夜的拖延,让原本就岌岌可危的生命又向死亡线靠近了一大步,错过了第三次生机。
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生机出现在5月10日清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时的他已经虚弱到需要人搀扶才能行走,必须马上就医。
但却因为高速费用的讨价还价,和执着于要去成都的大医院,再次耽误了宝贵的救援时间。
救援
高原误区
男子救治无效死亡后,事件很快在网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各种声音此起彼伏。
部分网友质疑,四姑娘山的海拔高度才三千多米,怎么可能导致如此严重的高原反应。
还有网友认为,高原反应不就是头疼缺氧吗?休息一下就好了。
网友评论
甚至有网友称自己在拉萨洗过澡,没出什么问题,认为高原洗澡导致危险是无稽之谈。
面对这些质疑,生活在高原地区的当地人纷纷站出来分享经验。
他们表示,海拔并非决定高原反应的唯一因素,个体差异很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人在3000米高度就出现严重不适,也有人在5000米还能健步如飞。
但无论如何,初到高原洗澡都是禁忌,这是用无数教训总结出来的。
当地医生每年都要处理不少,因为不听劝告而导致的高原疾病患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希望游客不要只相信网上的“经验”,更要听从专业人士的建议。
此外,通过对这起事件的讨论,几个核心误区被逐一击破。
首先是“身体好就不会高反”的错误认知。
图片来源于网络
遇难者的同伴曾提到,他平时“很少感冒”,体格看起来也很健壮。
然而,专家指出,体质好并不意味着耐受高原环境的能力也强。
恰恰相反,肥胖体型会增加心肺负担,而初到高原就洗澡等行为更是火上浇油,大大增加了发生肺水肿的风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一个普遍误区是“吸氧就能解决问题”。
许多人认为高原反应出现后,吸吸氧就能缓解症状继续游玩。这种想法极其危险。
一旦出现高原肺水肿的征兆,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迅速下撤到低海拔地区,而不是依赖暂时的氧气补充。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语
一次旅行的花费可能就是几千元,但一条生命却是无价。大家在高原遇到不舒服的情况,一定要丢掉“不虚此行”或“不浪费机票”而冒险坚持的想法。高原之美与高原之危常常并存,敬畏自然、尊重规律,才是享受高原之旅的前提。生命只有一次,任何风景都不值得用生命去冒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沈阳网-2025-05-12——《消息证实!他经抢救无效离世,第一天洗完澡后就出现身体不适!》
红星新闻-2025-05-11——《男子抵达第三天高反死亡,紧急提醒:不要洗头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