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后勤部署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从古至今,粮草对于战争来说,就是非常重要的

诸葛亮六出祁山,多次因为粮草问题被迫撤军

曾多次感叹”若荆州尚在,何至于千里运粮!”

由此可见,粮草对于一场战争的重要性。

现代以来,为了战争的顺利进行,国家专门成立了后勤保障部队

使前方战士们能吃得饱穿得暖

以确保战争的顺利进行

回顾解放战争时期

淮海战役中粟裕战功彪炳,那么他的武器弹药粮草是怎么供给的?

又是谁在后方运筹帷幄,为淮海战役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粟裕封神最该感谢的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淮海战役中在背后撑起粟裕的人究竟是谁

本期节目正式开始之前,新来的朋友点点关注吧,以免错过后期更精彩的内容。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进行的战役

是规模最大、历史较长、以少胜多的大胜利

1948年9月,粟裕给毛主席发电报,提出以徐州为中心和国民党决战的想法,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同

1948年11月6日,粟裕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先打黄百韬,黄百韬兵团的五个军被包围后,蒋介石立马慌了。

调动了大量人马,向徐州而来,本想以快速打败敌人的粟裕遇到了难题。

黄百韬以碾庄为中心,占据周围十几个村庄

每个村庄既可以独立防守,又可以相互支援

因此,刚开始的3天解放军进展不快。



粟裕

粟裕在14日紧急召开会议,商量对策

明确作战方式由野战攻击转为近迫作业

利用暗夜把交通壕挖到敌占村庄附近,逐个打击敌人的占据点

集中炮火和兵力,先打较弱的,再打较强的

这种战术很有效,只用了8天

就把黄百韬的5个军12万人,全部消灭了



接下来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

为了保证歼灭黄维兵团

粟裕连续七天七夜不眠不休,日夜守在电话机旁盯着地图

时刻关注战场情况,指挥战斗,在粟裕的指挥下,淮海战役很快取得了胜利

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有五六十万兵力,加上民工、俘虏,至少有150万人要吃饭

可想而知后勤保障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那么是谁把这个艰巨的任务出色地完成了呢?

这个人就是淮海战役的后勤部队负责人——刘瑞龙



战后据刘瑞龙的说法,淮海战役时的后勤部队是前线作战人员的9倍不止

那么后勤部队的人数就在540万人左右

这几百万人每天的吃饭,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有人建议刘瑞龙可以上山打野味、摘野菜

刘瑞龙坚决不同意,后勤部队几百万人都蜂拥而上的话,山上的物种肯定都被灭绝了

于是想办法增加粮食来源

淮海战役周围的人民群众省吃俭用,征集来了大量的粮食

从战争后方到前线几百里路,主要靠肩膀和扁担

民工们翻山越岭,推着推车或者挑着扁担

在平坦的地方就人力和畜力并用

到了南方密集的河流湖泊

大家四处寻找船只,过河的时候根本看不到水

河面上飘满了船只



周边各省的老弱妇孺都积极地配合解放军

成立了以乡为单位的屯粮仓库和站点

妇女们白天负责碾米、磨面、制作鞋帽军装

到了天亮就推着小推车,小推车里有粮食、弹药、鞋袜和自己的孩子

先去村里集中汇合以后,再一起推着车去镇里的站点

然后由民工送往前线,就这样,大家把一袋袋干粮,炒熟的小米送到了前线战士的手中

粮食的来源有几方面,战士会随身携带一部分,也会就地筹集一部分,或者缴获一部分

但是主要的还是依靠后方民工的运输。

为了保障后勤道路的通畅,后勤兵团的战士们修桥、修路和通讯设施

一开始后勤进展还算顺利

后来国民党的军队越跑越远,后勤运输的战线也越拉越长

战士们扛着枪急行军,而民工们挑着扁担推着车,中间的距离自然是越来越远

在前线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弹药

在后方供应不上的情况下,只能继续战斗

个别部队没有粮食 吃不上饭了

一天只有一顿稀饭煮青菜



刘瑞龙立刻增设了五个粮点,规定每个站点的食物要够五天使用

说着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刘瑞龙又紧急去周边筹集粮食,发动战区的老百姓

在山东和江苏,动员了几十万民工,去前线修公路和铁路

又在南方水域开辟了水上运输路线

洪泽湖、南阳湖、微山湖的渔民和船工,开着自己的船,紧急支援战场

将一船船粮食和弹药,送到了前方的站点

就连去前线的医疗兵,担架里也要抬着粮食

民工去前线的时候,穿过枪林弹雨把粮食送到前线

回去的时候又把伤员带走

战役的规模越来越大,后勤民工的任务量也越来越大

刘瑞龙又号召了六十万的群众

那么老百姓为什么会踊跃参加呢?

由于我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传统,

所以征集粮食的时候,通过用粮票的方式,和老百姓交换粮食

以便将来政府偿还粮食

在运河运输时期,一方面对船民进行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觉悟

另一方面,制定运粮提成计划,照顾到船民的利益



一百万的民工加上骡马,粮食和草料的消耗就有五百多万斤

前线队伍能带的物资不多,基本只够三天用

为了加快解决前后脱节的问题,刘瑞龙不眠不休,开辟了十几条水路来运输物资

又增加一百多处粮站,率领民工盖了十座医院

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刘瑞龙又发现油盐不够了

他立刻联系组织,设立了油盐站,每个站点有三千多斤供应

这些油盐站,是共产党贸易部门成立的,卖给部队的时候

按照当地价格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五十不等

有了油盐,战士们才能吃得舒心



后勤部队里不止有农民,还有各地的工人,干一些专业性的修补工作

他们夜以继日地生产各种战争物资,加班加点地抢修交通设施,保障铁路正常运行、公路平坦无阻

第二阶段的战斗环境变得十分复杂,前后脱节更加严重了

前线作战的战士们因为物资运不过来而饿着肚子

后方的各类补给运送不及时堆积成山

在危机关头,刘瑞龙想到了一个办法

把经过教育之后的国军俘虏,编入了后勤保障部队

因为时间太紧,他们身上的国民党服装来不及脱掉

解放军的军装又没有那么多让他们穿

但是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混乱中误伤

刘瑞龙紧急通知后方,先送来我军的帽子和鞋子,以便区分



在撤退的时候,国民党炸毁了大量的桥梁

刘瑞龙亲自紧急带领民工团队修整,抢修了六百多座桥梁

到了淮海战役后期,已经是天寒地冻了

在前线不能做饭,都是后方做好以后送过去

后勤工作就在距前线十几里的村子里进行

为了不被敌人发现,白天不能有烟,晚上不能有光

炊事员们做饭都把门窗堵得不能冒烟

但是烟全闷屋里又会很呛

经过不断的实验,他们发明了一种“无烟灶

在墙外安一根长长的管道,把炊烟引到远处后再散开

或者在墙上插小管,让烟气贴着墙分散开



夜晚后勤人员也要为第二天的食材做准备

因为要做很多饭,总有人在厨房进出忙碌

火光就很容易被国民党发现,这样后勤部队就很容易暴露

炊事员们又发现明了一种“双层门”

这样进出都有一扇门关着,就不容易露出火光了

战士们在前线打得火热

炊事员们在后方变着花样给战士们做饭

这个炊事班做烙饼,那个做油条、辣汤、面条、水饺、糖包

但是天气很冷,做好的饭很快就凉了

炊事员们又想尽办法,自己做了保温箱

把做好的饭菜装到铁皮的桶里,外面用稻草、棉花包裹

有的炊事员还用自己的大衣、棉被包裹

经过炊事员们的忙碌,战士们吃上了热乎的饭菜



徐州解放之后,后方的压力才有所缓解

可以通过铁路运输,从济南调运大量的粮食,直接送到徐州去

对于后勤部队来说,铁路运输太重要了

前线缴获的装备,直接通过铁路,分发到各级部队



1948年12月17日,淮海战争第二阶段战役顺利结束,为了犒劳战士们,后勤部队做了各种猪肉的菜品

而对面的国民党军已经被包围了几天,缺粮少水

猪肉的香味飘到了国民党军队里,有的人饿得忍不住投靠了我军

后勤部队也趁机大喊,解放军优待俘虏,有大米馒头猪肉吃

这样一来,有一万四千多人投靠了我军



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中共中央的指导

在战役开始之前,中央军委就做了详细的后勤部署

1948年9月,周恩来在西柏坡召开了关于讨论淮海战役后勤保障的会议

周恩来制定了“统一计划,相互配合”的统一原则

同时指示在会的解放军后勤部部长杨立三

“把山炮炮弹全部存到山东,华北抓紧时间再制造九万发迫击炮弹,十万斤炸药,这些弹药都由你负责

把它们运送到济南和兖州附近,随时等候中央军委的命令

把这些弹药提供给前线作战部队,尤其是炸药和炮弹,要加紧生产。”



1948年10月11日,华东野战军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如何保障淮海战役的后勤工作得到落实,制定了一套详细的计划

武器弹药的筹供由后勤部门负责,

民兵的动员和粮食的筹集由华东各级支前委员会负责

并成立了专门的支前办公室

华野支前办公室还规定:每个纵队应该自己配备担架和挑子各500副

还需要负责转运担架7500副,挑子9000副,小车1500辆

每个纵队设立站点,为后勤部队提供粮食、蔬菜和油盐

就像陈毅元帅说的那样:“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人民群众成了两大战野军之外最强劲的力量

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人民群众给予前线人力、物力源源不断的支持

仅四省支前民工总数量,就高达543万人

在物资方面,提供了20.6万副担架、88万辆大小车辆、30.5万副挑子、76.7万头牲畜、8539艘船只、9.6亿斤粮食……

这些数字是人民群众们对我党的支持和信赖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军民一家、上下同心,才有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才有新中国的成立

谢谢大家的观看,我们下期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