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智能座舱行业市场前景预测研究报告(简版)中商产业研究院 2025-05-14 08:53
中商情报网讯:智能座舱作为汽车内部空间的智能化升级,相较于传统座舱在智能化和人性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2025年,智能座舱市场正在经历从功能配置到沉浸式体验空间的战略转型,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意识到,“极致的场景”开始成为这场智能座舱战役胜出的关键。
一、智能座舱定义
智能座舱是指配备了智能化和网联化的车载产品,从而可以与人、路、车本身进行智能交互的座舱,是人车关系从工具向伙伴演进的重要纽带和关键节点。同时也是基于智能化、万物互联化大背景下的新型车内应用场景,为驾驶者提供高效且具科技感的驾驶体验。智能座舱可以根据其实现的能力进行分级,从人机交互、网联服务、场景应用与拓展三个维度进行划分,通常将其分为L0-L4这五个层级。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智能座舱行业发展政策
智能座舱作为汽车智能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国家及地方政策的广泛支持。《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方案(2022-2025年)》《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等政策为智能座舱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智能座舱行业发展现状
1.全球市场规模
从全球来看,消费者对智能、互联及沉浸式驾驶体验的需求持续增长,推动全球智能座舱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全球与中国智能座舱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显示,2024年全球乘用车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到3668亿元,较上年增长16.30%。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全球乘用车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达到4296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中国市场规模
随着国内人工智能、5G通信、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应用,中国智能座舱市场均展现出巨大潜力。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全球与中国智能座舱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显示,2024年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到1290亿元,较上年增长22.27%。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达到1564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投融资情况
IT桔子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智能座舱投融资事件较少,其中2025年1-4月已披露投资事件共5起,已披露融资金额约15.9亿元。
数据来源:IT桔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4.企业布局情况
当前中国智能座舱行业呈现“多元化竞争、生态化整合”格局: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凭借全栈自研能力(芯片+OS+算法+生态)主导高端市场,构建“人-车-家”互联生态;德赛西威、华阳集团等传统Tier1供应商依托硬件制造与车规级集成优势,加速向域控制器、AR-HUD等高价值产品升级;斑马智行、中科创达等软件服务商聚焦操作系统定制与中间件开发,赋能车企差异化体验;亿咖通、芯驰科技等芯片厂商推动国产替代,打破海外垄断;而零跑、哪吒等新势力车企则通过自研OS与交互方案强化用户黏性。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5.座舱域控竞争格局
2024年1-12月,座舱域控加速渗透,国产供应商抢占前排。从装机量和市场份额数据来看,德赛西威以16.1%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和硕/广达(特斯拉)市场份额达9.9%,位列榜单第二。亿咖通、车联天下、镁佳科技等国产供应商表现也十分亮眼,市场份额分别为8.4%、8.2%、7.5%。这些供应商紧跟头部企业,凭借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灵活的市场策略以及不断提升的技术实力,积极抢占市场份额,推动了智能座舱市场的加速渗透。
数据来源:盖世汽车、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智能座舱行业重点企业
1.德赛西威
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网联服务三大领域。德赛西威的主要产品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车身信息与控制系统、驾驶信息显示系统、智能驾驶辅助安全系统及部件等。
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7.92亿元,同比增长20.25%;实现归母净利润5.82亿元,同比增长51.17%。2024年主营产品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网联服务及其他,营收分别占整体的66.01%、26.48%、7.51%。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均胜电子
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和技术服务提供商,主要致力于智能驾驶系统、汽车安全系统、新能源汽车动力管理系统以及车联网技术等的研发、制造、服务与销售
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5.76亿元,同比增长9.78%;实现归母净利润3.4亿元,同比增长10.75%。2024年主营产品包括汽车安全系统、汽车电子系统,营收分别占整体的69.13%、29.71%。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和硕/广达(特斯拉)
和硕/广达是特斯拉核心代工厂商,专注于座舱域控制器及车用电子产品的代工生产。凭借特斯拉的快速增长(如上海工厂200万辆下线),其装机量稳居市场前列,并通过全球化工厂布局(如美国得州厂)强化供应链能力。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4.亿咖通
亿咖通是国产智能座舱领军企业,以自研计算平台和软件生态为核心竞争力。其产品已搭载超730万辆汽车,并通过与大众的全球合作实现技术出海。未来三年计划深化欧洲、东南亚布局,推动“计算平台+软件+AI”全栈输出。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5.车联天下
车联天下以域控制器技术为核心,覆盖从入门到高端的全产品矩阵。其8155方案市占率领先,并通过舱驾融合和光电技术推动电子架构升级。全球化战略加速落地,2024年营收超30亿元,未来将聚焦中央域控与海外市场拓展。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五、智能座舱行业发展前景
1.跨域融合技术提升人机协同效率
中国智能座舱行业通过车机系统与移动终端、物联网设备的深度互联,构建了无缝衔接的交互生态。例如,基于分布式操作系统的座舱平台,可实现手机、智能手表与车机的算力共享,用户通过手势隔空操控中控屏或调用车载健康监测功能,减少驾驶分心风险。此外,AR-HUD与高精地图的实时融合技术,能将车道级导航信息投射至驾驶员视野,结合路面障碍物识别算法提前预警,显著提升复杂路况下的决策效率。此类技术突破为智能座舱从“信息展示”向“主动安全服务”转型提供了底层支撑。
2.场景化需求驱动软硬一体创新
细分场景的差异化需求倒逼企业重构智能座舱的硬件架构与软件服务。例如,针对商用车长距离运输场景开发的疲劳监测座椅,通过微型压电传感器捕捉驾驶员心率、体压分布变化,结合AI算法实现分级预警;高端乘用车则搭载可调透光率智能天幕,利用电致变色材料与光感传感器联动,自动平衡采光与隔热需求。在软件层,车企通过OTA升级持续扩展座舱功能,如小鹏G9的“全场景语音2.0”支持四音区定向拾音与离线指令执行,突破网络环境限制。这种需求驱动的创新模式,推动了国产化座舱芯片、柔性显示材料的快速迭代。
3.软硬协同创新驱动产业链升级
垂直场景需求倒逼企业重构智能座舱的硬件架构与软件服务。商用车长距离运输场景中,疲劳监测座椅通过压电传感器捕捉体压分布变化,结合AI算法实现分级预警;高端乘用车则搭载可调透光率智能天幕,平衡采光与隔热需求。软件层面,车企通过OTA升级持续扩展功能,如小鹏G9“全场景语音2.0”支持离线指令执行,突破网络环境限制。这类软硬协同创新推动了舱驾一体化SoC芯片、轻量化环保材料等技术的快速迭代,形成“硬件可扩展、软件可迭代”的生态闭环。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能座舱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白皮书、行业地位证明、可行性研究报告、产业规划、产业链招商图谱、产业招商指引、产业链招商考察&推介会、“十五五”规划等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