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光平
在近期的印巴冲突中,印度的军事策略出现重大转变。自5月8日凌晨对巴基斯坦突袭,却导致5架战机损毁后,印度选择调整战术,试图通过大规模无人机作战打开局面。然而,曾在俄乌战场上屡见奇效的无人机战术,在面对巴基斯坦时却遭遇“滑铁卢”。
据巴基斯坦安全部门透露,在5月8日晚至9日短短24小时内,巴方成功击落48架印度无人机。加上此前的战果,巴方已累计摧毁77架印度无人机。印度当前使用的“战友(Warmate)”巡飞弹和“哈洛普(Harop)”无人机,前者在俄乌冲突中就已暴露出攻击能力不足的问题,后者虽具备一定续航与载弹能力,却依旧未能在巴方防线上讨到便宜。
印度陆军曾高调宣称摧毁巴基斯坦一套HQ-9BE系统的火控雷达,不过巴基斯坦迅速用现场视频打脸——装载HQ-9BE系统的方舱车辆仅受擦伤,并未损坏。这一事件不仅证实中国出口的远程防空导弹HQ-9BE在冲突中发挥主力作用,也反映出印度情报或攻击制导系统存在漏洞。值得一提的是,巴基斯坦部署在拉合尔的主力防空装备其实是LY-80中程区域防空系统(红旗-16外贸版本),但印度却选择攻击次一等的HQ-9BE系统,战术思路的偏差显而易见。
从成本角度看,印度使用的“哈洛普”无人机单价高达250万到700万美元,而巴基斯坦用于拦截的LY-80系统升级后导弹一枚不超100万美元,若使用霹雳-15拦截,单价更是低至约60万美元 。如此悬殊的成本对比,让印度在这场低烈度冲突中愈发被动。尽管印度军事体量占据优势,但长此以往的消耗战,印度恐怕也难以承受。印媒虽曾宣称印度海军让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口陷入大火,但消息最终被证伪。不过,这也为巴基斯坦及国际社会敲响警钟,若印度进一步扩大冲突规模,地区局势将面临更大风险。在全球局势本就动荡的当下,印巴冲突亟待各方介入缓和,避免演变成大规模战争。
责编:陈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