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元祥假冒中医卖“假药”案,中医药乱象背后的警示与反思
文/叶雨秋




2024年10月28日,侯元祥“假药”案重审一审开庭,这一案件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医药领域存在的诸多乱象,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医药规范发展、监管完善以及公众健康权益保障的深刻思考。
案件剖析:非法行医与制售“假药”的恶劣行径
侯元祥原为小学教师,既无中医家族传承,也无师承经历,更未取得中医医师资格。然而,从2012年至2022年,他通过网络等渠道购买“首席专家”“终身客座教授”等虚假证书,虚构多个身份进行推广宣传,吸引癌症等严重疾病患者就诊。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中医行医的基本规范,中医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其精髓,侯元祥的虚假包装无疑是对中医专业性的亵渎。
在药品制作方面,侯元祥等人购买无药品合格证的中药材,甚至故意购买药渣、药末,熬制成分不明的自命名中药制剂。这些制剂不区分病因病情,便销售给不同癌症患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治疗需要精准的诊断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而侯元祥等人的行为无疑是将患者的生命健康置于极大的风险之中。部分患者因服用其药品延误诊治、病情恶化,这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严重损害了中医药的声誉。
从法律层面来看,侯元祥等人违反药品管理法规,未取得药品相关批准证明文件生产、销售药品,涉案药品适应症、功能主治及成分不明,且以危重病人为主要使用对象,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其行为构成妨害药品管理罪。其销售金额达1千余万元,各被告人涉案药品销售金额均在50万元以上,属于“有其他严重情节”。法院在重审一审中将原审所涉“生产、销售假药罪”变更为“妨害药品管理罪”,判处侯元祥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万元,这一判决体现了法律的公正与威严,对违法犯罪行为起到了应有的惩戒作用。
乱象根源:监管漏洞与公众认知偏差
侯元祥“假药”案并非个例,近年来以中医药为名坑害患者特别是癌症和疑难杂症患者的报道屡见不鲜。这一现象的背后,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
监管漏洞是中医药乱象滋生的重要土壤。中医药市场庞大且复杂,监管难度较大。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监管的盲区,非法生产、销售药品,逃避监管部门的检查。例如,在网络平台上,一些虚假宣传的中医药产品层出不穷,监管部门难以做到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管。另一方面,对于中医药从业人员的资质审核和监管也存在不足,像侯元祥这样无中医医师资格的人能够长期行医,反映出监管部门在人员准入和日常监管方面的漏洞。
公众认知偏差也为中医药乱象提供了生存空间。在部分患者心中,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疗效,他们往往对中医药抱有过高的期望,甚至盲目相信一些所谓的“神医”“神药”。一些患者由于缺乏医学知识,无法辨别中医药的真伪和疗效,容易被虚假宣传所迷惑。此外,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治疗难度大、费用高,一些患者在绝望中往往会抓住任何一丝“希望”,这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应对之策:加强监管与提升公众素养
要解决中医药领域的乱象,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加强监管是关键。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中医药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效率。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医药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严格审查药品的批准证明文件、质量标准等,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非法生产、销售药品的行为,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医药从业人员的资质审核和管理,建立健全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对违规行为进行记录和惩戒,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
提升公众素养是基础。通过加强医学知识普及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水平,使公众能够正确认识中医药的疗效和局限性,增强辨别真伪的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健康讲座、科普宣传等活动,向公众传授基本的医学知识和防骗技巧,引导公众理性就医。同时,媒体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客观、准确地报道中医药相关信息,避免虚假宣传和误导公众。
规范中医药行业发展是根本。中医药行业应加强自律,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和规范,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中医药院校和企业应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发展。同时,要加强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提高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侯元祥“假药”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医药领域的乱象亟待解决。只有通过加强监管、提升公众素养和规范行业发展,才能让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真正造福于民,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