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很多家长说:“我家孩子真难带,有时候真想吼他一顿。”
可你知道吗,孩子有些“让人头疼”的行为,其实是聪明的表现。
别一不小心,把孩子的天赋给压下去了。
孩子有4种行为,暗示“智商高”,你不要误以为是“坏毛病”。
一:爱顶嘴,不一定是不听话
很多人家里,都有个“嘴巴不饶人”的孩子,你说东他偏说西,你说他不对,他能举出3条理由反驳你。
比如你让他写作业,他回你一句:“我写完了老师也不批,我为啥非得赶着写?”
你说:“现在不学以后怎么考大学?”他说:“那谁的爸爸没考大学,不也过得很好吗?”
一听这话,大人气得脑门直冒烟,觉得这孩子“太不懂事”。
但其实,愿意顶嘴的孩子,脑子可一点都不笨。
他不是纯粹在对抗你,而是在用他能理解的逻辑,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说明他在思考,有观点,有条理,甚至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世界观”。
你看那些长大后能说会道、敢和别人辩论、面试不怯场的人,小时候哪个不是“嘴上不吃亏”的?
嘴硬的孩子,心里不一定没数;话多的孩子,脑子往往更清楚。
如果我们一味打压,很容易把他的思维能力给限制了,最后他变成一个啥也不敢说、只会点头的“乖孩子”。
“乖”,有时候不是优点,而是习惯了服从。
遇到孩子顶嘴,你先别急着反驳,不妨先听完他的理由,肯定他的表达,再一起讨论对错。
这样,他更愿意沟通,也更容易听得进去你的话。
二:坐不住,说明脑子转得快
在家写作业,一会儿挠头,一会儿翻书包,一会儿上厕所;
在学校听课,一会儿转笔,一会儿摸橡皮,一会儿盯着窗外发呆。
你是不是觉得这孩子根本“静不下来”?是不是怀疑他是不是有点“多动症”?
其实,这类“坐不住”的孩子,很多时候并不是不专心,而是脑子太活跃。
他们的大脑,就像一台永远不会停下的发动机,注意力跳来跳去,喜欢动、喜欢尝试、对新鲜的东西特别敏感。
这类孩子,往往观察力强,行动力也强。
有的孩子不是不专注,是不喜欢死板。
你让他盯着课本背一页字,他能熬半天;你让他拆个玩具看看里面怎么动的,他能玩两个小时不眨眼。
这种孩子如果被一味要求“规规矩矩”“坐着不动”,就像让一匹骏马天天原地转圈,时间久了,天性都给拴没了。
我们安排任务时,可以适当加点“动”的环节,比如写一段、走一圈,再回来接着写。
顺着孩子的节奏来,比一味强压效果好得多。
三:问题多,说明好奇心强
“这是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不这样会怎样?”
有些孩子,一张嘴就是十万个为什么,从天上问到地下,从家里问到太空,一天下来,把你问得直翻白眼。
你是不是也说过一句话:“别问了,烦死了!”
可惜的是,这一声“烦死了”,可能就是扼杀孩子好奇心的第一锤。
一个总爱问问题的孩子,说明他对世界有强烈的兴趣。
他的脑子在飞快地跑,他想知道、想明白、想看得更多。
孩子的“为什么”,是未来的“原来如此”。
这种孩子长大后,思维开阔,敢提问、爱钻研、有创意,最适合做那些需要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工作。
当他提太多问题时,我们可以和他说:“这个我们查一查”,或一起动手找答案。
有个妈妈说:“我儿子的问题,多得我都答不过来,我就告诉他,‘妈妈也不知道,我们一起查查书’。后来他自己爱上了查百科。”
陪他探索,比只给答案,更能激发他持续的兴趣。
四:情绪敏感,说明心里细腻
有些孩子,动不动就哭,一点小事就闹情绪;有时候你只是语气重了点,他就觉得你不爱他了。
你可能觉得他“太玻璃心”,忍不住想说:“怎么这么脆弱?”
可你不知道,情绪敏感的孩子,心思其实特别细。
他能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比如爸爸脸色变了、妈妈语气不一样了,甚至朋友的一个小动作。
这种“情绪雷达”,小时候是“矫情”,但长大后很可能变成“共情能力强”。
心细如发,是一种聪明,不是毛病。
别以为爱哭的孩子没出息,他可能只是太容易共情。
当孩子情绪激动时,先抱一抱、陪一陪,再一起说说发生了什么。
这会让他知道:被理解,是学会自我调节的第一步。
我们做家长的,别急着给孩子贴标签。
多给一点理解,孩子会更早学会调节情绪,而不是被情绪左右。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和天赋。
有时候,他们不听话,不是因为“坏”,而是因为他们正走在自己的成长节奏里,只是我们还没听懂。
所以,别急着改孩子,先试着读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