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评价蒋介石时,用了这么一句狠话:“此人统兵、政治均极低能,但使用诈术天下第一。”这话是李宗仁多年观察蒋介石后得出的结论,带着浓浓的批判味道。

李宗仁说蒋介石统兵“极低能”,这可不是小骂,而是直接给蒋的军事才能判了个死刑。咱们得看看历史上的具体表现,才能知道这话有没有道理。

北伐战争是蒋介石军事生涯的一个高光起点,但细看下来,他的指挥确实问题不少。比如1926年攻打武昌那场仗,蒋介石亲自坐镇,硬要强攻,结果呢?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和第七军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上千人,弹药耗尽,愣是打了两个多月才拿下来。

军事上讲究个“以最小代价换最大胜利”,蒋介石这波操作明显是脑子一热,没算好账。李宗仁在回忆录里就吐槽,说蒋介石“最多只可说是偏将之才”,意思是他带小部队打打游击还行,真到指挥大战役,就露怯了。

再比如,北伐后期对奉系军阀的作战,蒋介石的战略眼光也被质疑。1928年济南事变后,他急于跟日本人妥协,没能趁势彻底压垮张作霖,导致奉系势力缓过气来。

这事儿让不少人觉得蒋介石缺乏长远规划,眼光短浅。军事上,他似乎更擅长抓眼前的胜仗,而不是布局全局。

到了抗日战争,蒋介石的军事能力更是被放大检视。淞沪会战(1937年)是典型例子。这场仗打了三个月,国民革命军投入70多万兵力,结果损失30多万,上海还是丢了。

蒋介石一开始想通过大兵团作战震慑日本,结果没打出威风,反而把精锐部队拼光了。有人说他这是“以战求和”,想用惨烈战绩逼日本谈判,可这代价也太大了吧?李宗仁看不上这种打法,觉得蒋介石不懂灵活应变,只会硬碰硬。

还有1938年的花园口决堤事件,蒋介石下令炸开黄河大堤,想用水淹日军。结果日军没怎么伤着,河南、安徽、江苏几十个县倒了大霉,80多万人流离失所,死了好几万。

这事儿在军事上没啥大用,反而搞得民心尽失。李宗仁要是看到这幕,估计得冷笑一声:“这就是你蒋介石的统兵本事?”

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的军事指挥更是直接崩盘。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国民党军队被解放军打得满地找牙。

淮海战役尤其惨,60多万部队被围歼,蒋介石还亲自遥控指挥,结果呢?将领们意见不合,他瞎指挥一通,最后连黄百韬、杜聿明这样的干将都保不住。

有人说他不懂放权,有人说他战略混乱,反正结果是国民党丢了半壁江山。李宗仁在回忆录里提到,蒋介石“缺乏战略眼光”,这话算是点到痛处了。

总结下来,蒋介石带兵打仗确实有硬伤:指挥上喜欢一意孤行,战略上缺大局观,战术上又不够灵活。北伐、抗战、内战三大阶段,他都留下不少败笔。

李宗仁说他“统兵极低能”,虽然有点狠,但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李宗仁还说蒋介石政治上“极低能”,这也不只是嘴上骂骂。蒋介石当了20多年国民政府一把手,结果国家乱成一锅粥,经济崩盘,民生困苦,内斗不断。

蒋介石上台后,最该干的事是统一国家、安定民生,可他治下这20多年,内战就没停过。北伐刚结束,他就跟地方军阀掐起来,中原大战(1930年)就是一出大戏。

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这些人联合起来跟他干,80多万军队打得天昏地暗,最后死了20多万人,国家元气大伤。蒋介石赢了,但这胜利是用无数人命和资源堆出来的,国内还是四分五裂。

后来“剿共”也是,蒋介石搞了五次“围剿”,花了无数钱和兵力,结果红军还是跑了,长征后反而壮大。内战耗尽国力,日本趁机入侵,他却没能力整合各方力量。李宗仁在回忆录里说蒋介石“国事糟乱”,这话真没冤枉他。

蒋介石治下的经济也是烂到家。抗战后期,通货膨胀跟脱缰野马似的,物价飞涨,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1940年代,法币贬值到吓人,上海一袋米得几百万法币,普通人日子苦不堪言。

国民党政府还腐败成风,官员贪污成性,物资全被倒卖到黑市。蒋介石搞了个“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结果不到一年就崩了,老百姓的存款全打了水漂。这种经济管理水平,李宗仁说他是“低能”,谁还能反驳?

民生方面更别提了。抗战时,河南大饥荒死了几百万人,国民党政府救灾不力,蒋介石还忙着打内战。老百姓饿死街头,他却没啥像样的对策。李宗仁看不下去,觉得蒋介石压根没把国家治理当回事儿。

蒋介石管党也不行。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CC系、黄埔系、政学系斗得你死我活,他呢?不是收拾异己,就是拉拢亲信,搞得党内乌烟瘴气。

李宗仁自己就深受其害,桂系跟蒋系一直不对付,蒋介石老想着削弱地方势力,弄得大家离心离德。到1949年,国民党大势已去,内部还忙着互相拆台,蒋介石愣是没本事把这摊子收拾好。

政治上,蒋介石没能平乱,没能富民,连自己队伍都管不好。李宗仁说他“政治极低能”,这评价狠是狠,但看看这些事实,还真挺贴切。

李宗仁说蒋介石“使用诈术天下第一”,这话听着夸张,但细数蒋介石的手段,还真有点“天下第一”的味道。他军事政治不行,可靠权谋上位、搞平衡、压对手,那是一套一套的。

蒋介石最擅长的就是用钱和权收买人。北伐时,他跟不少军阀暗中交易,比如用几百万大洋拉拢吴佩孚的部下倒戈。1927年,他跟上海商界勾结,弄到大笔资金,又用这钱收买地方势力,稳住自己的位子。

中原大战后,他没彻底消灭冯玉祥和阎锡山,而是给官给钱,把他们拉进自己的阵营。这种“用钱砸人”的招数,李宗仁看在眼里,觉得是典型的诈术。



蒋介石还特别会挑拨离间。抗战时,他跟共产党合作表面上挺好,背地里却老想着削弱对方。西安事变(1936年)后,他被迫跟张学良、杨虎城联手抗战,可事后立马翻脸,软禁张学良,逼死杨虎城,把东北军和西北军拆得七零八落。

国民党内部也一样,他对付桂系时,就用过离间计,拉拢李宗仁的部下,让桂系内讧。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李宗仁恨得牙痒痒。

1927年的“四一二”上海大屠杀,是蒋介石诈术的一个高峰。他先假装跟共产党合作,等北伐有点起色,就突然翻脸,大肆屠杀共产主义者和左派人士,血洗上海。

这事儿不仅让他坐稳了国民党老大的位置,还把潜在对手全清了出去。李宗仁后来回忆,说蒋介石“心狠手辣”,用诈术保权,确实无人能及。



再比如1949年,他退到台湾前,把国民党内部不听话的都收拾了一遍,确保自己独裁地位。这种暗中操控、翻云覆雨的玩法,李宗仁看透了,才会说他“诈术天下第一”。

蒋介石这些手段短期内确实管用,让他稳坐权力顶端好多年。但长远看,这套诈术也埋下祸根。靠收买和清洗维持的政权,内部全是猜忌和不信任,民心也早丢光了。

到内战后期,国民党军心涣散,老百姓恨透了他,最后一败涂地。李宗仁看得很明白,蒋介石的诈术虽厉害,但治国靠这个,迟早完蛋。

李宗仁不是随便喷蒋介石的人,他跟蒋共事多年,当过国民政府代总统,对蒋的所作所为有第一手观察。他的评价不是抹黑,而是基于事实的判断。

李宗仁跟蒋介石是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北伐时,桂系跟蒋系联手打天下,可后来蒋介石老想吞并桂系,两人就撕破脸了。1948年,李宗仁当选副总统,蒋介石还不放心,处处掣肘。

到1949年蒋下野,李宗仁代总统没几天,蒋还在幕后遥控,搞得李宗仁干啥都不顺。这段经历让李宗仁对蒋介石的军事、政治能力,以及权谋手段,看得透透的。



当然,蒋介石也不是一无是处。他在抗战中坚持到底,总算没让国家彻底亡了。但这不代表他军事政治能力强,只能说那时候没得选。

李宗仁的评价虽尖锐,却抓住了蒋介石的核心问题:靠诈术上位,却没本事治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