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越高就一定越好吗?或许在过去,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可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了一个现实——学历高固然有优势,但就业机会也是同样可遇不可求,工作经验的含金量被低估太多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每年毕业季,都有不少硕士毕业生在网上大吐苦水,后悔自己当初放弃了就业的机会,选择了读研,因为当他们毕业后才意外发现:自己本科时能进的公司,硕士毕业后竟然连简历都投不进去了。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只有一个原因解释——在高等教育大量扩招的前提下,学历通货膨胀的速度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快!三年后的硕士未必有三年前的本科有竞争力,这并不奇怪,意识到这一点的学生,比起追求高学历,更加懂得珍惜就业机会的重要性。
5位“准博士生”放弃211高校拟录取资格,原因揭晓,现实又心酸
从本科到硕士的提升尚且让不少同学感到后悔,那么从硕士到博士呢?结局似乎早已注定。不久前,中国药科大学发布《关于取消胡某某等5位考生2025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资格的公示》,给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公示显示,五位已获得该校博士研究生拟录取资格的学生主动申请放弃入学机会。已经收到拟录取资格,意味着这5人已经是“准博士生”了,可他们却放弃了来之不易的名校博士席位,相信这个决定背后一定有着不少挣扎和犹豫。
毕竟中国医科大学作为我国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实力不容小觑,在这5名“准博士生”放弃的专业中,有药物化学学科这样亚洲第一的强势学科,也有生药学学科这样的国家重点学科,这些专业的读博机会,本该成为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深造机会。
可想而知这些人走到如今要付出多少努力,克服多少困难,可为何要在临门一脚的时候放弃呢?其实近些年,放弃硕士、博士入学机会的名校学子不在少数,除了个人身体问题之外,剩下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他们有了更好的选择。
而这个所谓的“更好的选择”,无外乎就是具备更高含金量的就业机会,而能比提升学历更吸引人的,恐怕也只剩下体制内的稳定工作了。
这也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在对未来规划时的“两手准备”,不少有精力的同学在申请研究生或博士学位的同时,也会积极参加各类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或国企校招,这种“两手准备”的做法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
学历本身从来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工具
当一个人同时获得博士录取通知和公务员录用通知时,究竟应该选择哪一条路?这不仅仅是个人兴趣爱好的问题,还涉及到长远职业规划和生活品质的考量,对当下的年轻人而言,稳定工作的现实价值往往高于学术深造的未知回报。
毕竟博士的教育投入成本远比想象中的还要高,攻读博士学位通常需要3-5年时间,期间不仅要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还要面对有限的经济收入和不确定的未来就业前景。
相比之下,如果能够通过考公、考编或进入国企等方式获得稳定工作显然更加稳妥,因此不少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后者,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五位学生放弃博士录取资格的选择反而显得更加务实。
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网友替这5名同学感到惋惜,认为:虽然体制内的优势的绝对的,但若是能读完博士,以后再进体制内,起点和发展都会比现在更好,不过对于选择了体制内的毕业生来说,选择先在职业领域站稳脚跟,也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放弃学历上的提升,有余力的情况下攻读在职博士也是不错的选择。
学历本身从来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工具。无论选择读博还是就业,最终目标都是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路径。中国药科大学这五位博士的选择,恰恰是回归教育的本质的体现——培养能力、拓展视野、实现自我价值。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决定或许代表着一种更加成熟的教育观和人生观。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