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北窗读诗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流光容易把人抛,来日并不方长,从青葱到皓首也不过转瞬之间而已,一路走来,又有多少人能相伴到老?

故晏殊有“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之句,陆游有“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之叹。

相比于晏殊和陆游,白居易是幸运的,迟暮之年,还有刘禹锡陪他冬日踏雪寻梅,夏日漫步竹林倾听蝉鸣。

白居易这首《开成二年夏闻新蝉赠梦得》,作于开成二年夏,与刘禹锡竹林听蝉,百感交集,遂写下此诗。



十载与君别,常感新蝉鸣。
今年共君听,同在洛阳城。
噪处知林静,闻时觉景清。
凉风忽袅袅,秋思先秋生。
残槿花边立,老槐阴下行。
虽无索居恨,还动长年情。
且喜未聋耳,年年闻此声。——唐 白居易《开成二年夏闻新蝉赠梦得》

简译

与你分别十载,每年听蝉鸣都十分想念你;今年我们同在洛阳城,终于能一起倾听了。

嘈杂中感知林间的宁静,听到时觉得景色清新;忽有凉风吹来,提前产生秋天的思绪。

在残槿花边站立,老槐树荫下行走;虽没有独居的遗憾,但仍然触动了我多年的情感。

虽然已进迟暮之年,但让人感到欣慰的是,我们仍然耳聪目明,年年都能听到这声音‌‌。



赏析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白居易和刘禹锡在扬州初相逢,二人一见如故,遂成至交,尔后结伴同返洛阳。

大和元年(827年),刘禹锡出任东都尚书,白居易奉召回长安,升任秘书监,这是二人在洛阳的第一次分别。

而后虽有交集,但都来去匆匆,直到开成元年(836年),刘禹锡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才又得相聚在洛阳。

从大和元年(827年)到开成元年(836年),正好历十载光阴,这即是白居易的“十载与君别,常感新蝉鸣”。

同年同病同心事,除却苏州更是谁”,白居易与刘禹锡同年生人,一个是诗魔,一个是诗豪,彼此志趣相投。

每遇登临好风景,羡他天性少情人”,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虽人分两地,但对彼此的思念却是一样的。

诗成遣谁和,还是寄苏州”,初冬的早晨,白居易写成一首好诗,第一个想要分享的,是远在苏州的刘禹锡。


何人谙此景,远问白先生”,刘禹锡寓居郡舍,冬晨看窗外风景如画,心潮澎湃,马上想到要与白居易共赏。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分别十载,从未一起听过蝉鸣,“今年共君听,同在洛阳城”,今终得偿所愿。

“噪处知林静,闻时觉景清”,两个好朋友林下对坐静听蝉鸣,愈显幽静,彼时,就连夏日之景都显得极清幽。

而这也是前六句的欣喜,宦海浮沉,羁旅漂泊,分别十载后,幸运的是花甲之年东都再聚首,又能一起听蝉鸣。



世事无常,彼时,元稹、崔群、崔玄亮等友人已经故去,昔日洛阳分别时54岁,而今再聚首,都已是迟暮之年。

漫步在老槐树的浓荫下,凉风忽至,白居易不由得心生秋思,岁月不居,花开有时,余生,如此时光还有多少?

因“凉风忽袅袅,秋思先秋生。残槿花边立,老槐阴下行”,所以诗人有了“虽无索居恨,还动长年情”之叹。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道理诗人都懂,虽未离群索居,但仍有惜时怜己之叹。

我心安处是故乡。贬谪江州后,诗人已从白居易转为白乐天,知足保和,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他已游刃有余。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因为通透,所以豁达,所以有了“且喜未聋耳,年年闻此声”的欢喜。

而这也呼应了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莫叹时节向晚,幸喜身体康健,还能一起听很多年蝉鸣。

过去已经过去,都成了时光里的故事,该庆幸和珍惜的是当下,垂暮之年,还能再聚首,比邻而居,常来常往。

这是白居易的欢喜,也是刘禹锡的欣慰,虽然错过了彼此的年轻,但能陪伴彼此的暮年,而寄情山水诗酒唱和。



后记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彼时,与柳宗元在湘水之畔辞别,刘禹锡曾与其相约致仕后比邻而居。

洛阳旧有衡茆在,亦拟抽身伴地仙”,奈何柳宗元早逝,后来白居易退居洛阳,刘禹锡又与其相约他日为邻。

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几经周折,终于,在64岁那年,刘禹锡回到洛阳,实现了与白居易的花甲之约。

“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从此,不仅夏日听蝉,还有冬日赏雪。

刘禹锡说“世事不同心事,新人何似故人”,白居易则更为通透,作诗曰“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与君同甲子,岁酒合谁先”,朋友还是老的好,虽分隔多年,再见犹是故人,就比如彼时的白居易与刘禹锡……

参考文献

《白氏长庆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