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林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龙江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指引,突出“稳面积、提单产、增总产”主基调,聚焦“四良”融合,以科技赋能粮食单产提升,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在北林区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的智能化育苗温室,棚内绿意盎然,一株株嫩绿的水稻秧苗整齐排列在育苗床上,工作人员正穿梭其间,仔细查看秧苗长势。目前,这些秧苗进入了三叶一芯期,高度也达到了14厘米,已经可以进行插秧。
秧苗长得好,离不开智能化育苗温室这个“智能管家”。棚室里的电子显示屏上可以实时监测到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的酸碱度值和微量元素等数据信息,风控系统、采光系统、喷淋系统随时能够进行智能调控,5G技术的应用使大棚管理更加高效、精准,能够确保秧苗始终处于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中。
盛昌种子繁育有限公司高级农艺师 卢国臣
以往传统育秧主要靠人工经验判断,效率低还容易受到天气等因素影响,导致秧苗质量参差不齐。现在有了这套智能化育秧系统,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而且育出的秧苗出芽率高、生长整齐,为水稻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示范区的水稻种植基地内,无人驾驶插秧机正沿着北斗导航系统预设的路线匀速前行,插秧机驶过之处,一株株秧苗以均匀的间距精准插入泥中,深浅一致、行列笔直,水田中迅速“绘”出规整的绿色网格。
盛昌种子繁育有限公司高级农艺师 卢国臣
过去人工插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现在一台高速插秧机每天能作业50亩左右,车上配备的北斗导航系统能让行距误差控制在1厘米以内,既节省秧苗又保证后期通风采光,为水稻增产打下基础。
据了解,北林区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今年预计水稻亩均产量600公斤左右,亩均效益350元左右,比常规种植水稻亩均增产60公斤以上。
在北林区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工作人员熟练地操作着设备,金黄的大豆种子源源不断地进入拌种机,经过与精心调配的种衣剂充分混合,一颗颗种子都披上了一层均匀的“防护衣”,为大豆高产稳产和黑土地保护注入新动能。
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站长 宋显东
大豆种子处理主要有两项关键技术,一个是用药剂进行种子包衣,主要防治大豆根腐病等苗期病虫害,还可以显著提高大豆种子抗逆能力,有效减少低温干旱条件下引起的粉籽现象。而大豆根瘤菌种植可以有效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培肥地力,促进大豆产量的提升。
与大豆种子包衣技术和根瘤菌接种技术相辅相成的,是大垄密植的种植方式。北林区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采用的大垄密植是起110厘米大垄,垄高18厘米,保墒镇压,采用气吸式精量播种机垄上种植大豆2行,亩均播种密度2万株,较常规小垄增加2000株,这样一来,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为增产奠定基础。
北林区东富镇党委书记 张久一
大豆大垄密植技术每公顷保苗大概在30万株,目标亩产在280公斤左右,通过增加株数和加强管理,亩均增加效益384元左右,今年东富镇落实大豆大垄密植面积大约是2030亩。
走进新华乡康英华农业种植合作社的耕地,3台播种机轰鸣运转,正在田间匀速前行,进行着玉米播种作业。
新华乡康英华农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 康英华
我们从五月初开始,每天播种320到350亩左右,现在新型播种机精准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大大提升了播种效率。
先进的机械设备为农业生产注入了强大动力,而粮食产量提升除此之外还需“良种”“良法”配套。康英华选用了适宜该地块大垄双行密植栽培模式的玉米品种,每亩产量可达2000斤。
在北林区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监测设备正在对已完成播种的地块进行“病、虫、墒、气、苗”五情监测,工作人员在水肥一体化首部枢纽控制台前轻点屏幕,肥料搅拌桶便开始高效运转,将水肥充分混合均匀。
黑龙江农田卫士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 李崇
水肥一体化智能设备可以给作物及时补充水分,做到精准施肥,提高工作效率,也能提高水肥利用率,促进增产增收。
通过“五情”监测站,工作人员可实时查看地块情况,科学分析作物在当前的生长阶段所需的肥料种类及用量,并通过操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调控,将水肥供应到田间,确保玉米茁壮成长。据了解,北林区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共种植玉米500亩,采用玉米大垄密植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预计亩产将达到1000公斤以上,亩均节本增效407元左右。
2024年,北林区粮食总产26.92亿斤,增产0.94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下一步,北林区将持续加强良种繁育应用,实施好高标准农田、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动高产高效技术模式集成扩面,确保粮食稳产丰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北林新贡献。
来源丨北林新闻
设计制作丨黎作彪
责任编辑丨许来齐
北林发布
微信:beilinfabu
邮箱:blq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