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近年来,榆林市锚定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农业信息化、智慧化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一系列智慧农业举措的落地实施,革新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在神木市乐森生态农业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的智能大棚内,一派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景象。工人们穿梭其间,将成熟的牵牛花花卉陆续小心装入框中。一旁的智能显示器上,实时跳动着棚内空气温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及盐碱度等各项数据。这个于2023年启动的大棚信息化提升建设项目,犹如一位“农业智能管家”,帮助技术人员根据数据变化,及时精准地调整种植策略。


智慧农业通过对农作物生长环境进行系统、精密的运算,确保农业生产环境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目前,榆林市已建成1个榆林市数字农业物联网服务平台、1个农业信息展示系统和1个农业物联系统,构建起“1平台+2系统+N应用场景”的现代农业信息化体系架构。平台围绕榆林马铃薯、蔬菜、苹果、羊子四大主导产业以及小米等特色产业,对近10年的种植面积、养殖规模、产量、产值等信息进行全方位监测分析,让一个个农牧业基地化身为农业农村数据采集的“前沿哨所”,为产业发展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我们积极推进智慧农业示范点建设,结合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目前,已建成10处智慧农业示范点。” 榆林市农业宣传信息中心主任马鹏程表示,“近几年,我们还组织了200名基层农技人员开展农业信息化业务培训,课程涵盖农业物联网应用现状与趋势、农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内容,有效提升了他们的信息化素养和操作技能,确保新技术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在榆阳区旺兴家庭农场,智慧农业的魅力同样尽显。当农场负责人万堆林启动水肥一体化设备,三个黄色桶内提前配比好的水肥便顺着管道,如灵动的溪流般通过滴管均匀地浸润着棚内的马铃薯,长势愈发茁壮。


“以前没有水肥一体化设备,给马铃薯施肥浇水全靠人工,不仅费时费力,还难以把握用量,导致产量和品质都不稳定。”万堆林感慨道,“现在有了这套智能设备,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肥料和水资源的利用率也大大提高,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都实现了双提升。” 依托智慧农业,万堆林的农场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成倍增长。随着农场规模不断扩大,他还积极带动周边30多户农户发展,分享技术、帮助拓展销售渠道,带领村民们一同走上致富快车道。


从智能大棚到智慧农场,从精准种植到效率飞跃,如今的榆林,农业信息化、智慧化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新引擎”。科技的力量让农业生产变得更“聪明”,也让农民增收变得更“轻松”,推动榆林农业朝着规模化、品牌化、现代化的方向大步迈进。

来源:《榆林新闻联播 》栏目

编辑 叶蕊 校对 刘雅娇 责编 李治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