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博古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有个经商的弟弟——秦邦礼。这人可不简单,凭两根金条发了家,所创立的华润已成为世界500强企业。
商人与革命
1927年无锡秋收起义失败,秦邦礼逃亡上海,开启了自己在街头巷尾摸爬滚打的日子。为了生计,也为了更好地隐藏身份,秦邦礼做起了生意——杂货小铺、米粮店……在各行各业摸爬滚打。
1931年,上海地下组织因中共特科负责人顾顺章的叛变而几近瘫痪。以商人身份活跃在上海的秦邦礼经兄长博古推荐成了重建上海地下组织的重要一环。
秦邦礼收到了中央送来的两根金条和一句话——“这是党的经费,也是革命的种子。”秦邦礼是如何利用这两根宝贵的金条的呢?开米店。这家米铺不一般,白天卖米,晚上则是地下党的联络站。秦邦礼是个胆识过人的。
一次国民党特务突袭搜查,秦邦礼不仅掩护同志们全部撤退,还朝特务们卖出了一袋米——“下次再来,米价更便宜!”在秦邦礼的掩护下,刘少奇、林伯渠等大批干部顺利转移。
1938年,日军势力范围逐渐向华南蔓延,秦邦礼化名“杨琳”向香港转移。他的公开身份依旧是商人,开起了一家名为“联和行”的杂货铺。这家杂货铺卖的不仅有南北杂货,还有军需、药物,当然后者是暗中卖的。在秦邦礼的打点下,许多重要物资穿越了日军防线,送到了我军手中。
1941年香港沦陷,秦邦礼为了安全转移电台设备,弄来了一车发霉的咸鱼盖在设备上,混迹在逃难的人群中。三年后,秦邦礼重返香港。这次他又做了件大事,秘密策划了“文化人大营救”,包括茅盾、邹韬奋等人在内的800余名文化名流安全转移至内陆。
有了这一趟的经验,1948年秦邦礼又完美完成了350名民主人士的转移。当年船队抵达大连港时,周恩来望着鱼贯而下的李济深、沈钧儒等人,感慨道:“杨琳同志(秦邦礼化名)的商船,抵得上十万雄兵。”
红色华润
那么“华润公司”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是在1948年。“华”代表中华,“润”取自毛泽东的字“润之”。新中国成立后,“经商”成了秦邦礼的主线任务,华润成为外贸窗口,代理全国30%进出口贸易。
1952年,华润移交外贸部管理,公司继续承担国家战略任务,“一五计划”期间引进的工业设备中就有许多由华润经手。改革开放后,华润转型为多元化集团,涉足日用、健康、能源等多个领域。到今天,那个曾经只有一个小小铺面的“联合行”已然名列世界500强。
秦邦礼一生以化名“杨琳”示人,直至去世未公开真实身份。到上世纪80年代,人们才在华润档案馆泛黄的账本里发现端倪。秦邦礼坚持“国家需要什么,华润就经营什么”,将公司利润悉数上缴中央。1968年临终前,他叮嘱子女:“华润姓‘党’。”
秦邦礼当年接过的两根金条如今已成长为万亿央企,他不仅将革命的火种保留,还让这把火掀起了燎原之势。
参考文献:
[1]秉泽.秦邦礼:红色华润的创始人[J].保密工作,2021(04):69-72. DOI:10.19407/j.cnki.cn11-2785/d.2021.0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