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别乱动!快把氧气面罩戴好!"
1988年7月18日,武汉一家医院产房里,24岁的邹翃燕,浑身被冷汗浸透。
她死死抓住床单,手背青筋暴起,听着助产士急促的倒 计时:"十指全开!最后一次用力!"
孩子终于生了下来,可邹翃燕还来不及高兴,就发现护 士们眼神慌乱。
“孩子没有呼吸!”
护 士的惊呼,像刀一样,扎得邹翃燕鲜血淋漓。
护 士抱着孩子匆匆跑出产房,消毒水的气味突然变得刺鼻,走廊里错乱的脚步声像鼓点敲在她心上。
主治医师带着病危通知,闯进病房:"孩子颅内出血,救治难度很大,就算能救活,也是重度脑瘫,你们还年轻..."
医生的话如五雷轰顶,邹翃燕整个人如坠冰窖。
"啪"地一声,丈夫手里的搪瓷缸摔在地上,他转身扑到病床前:"老婆,这孩子咱不能要!"
邹翃燕心如刀割,想起产前,丈夫每天贴在肚皮上,给孩子讲故事的模样。
此刻他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却只剩下惊恐:"脑瘫儿活不过3岁,就算活下来也是傻zǐ,咱家会被拖垮的!反正我绝 对不养,你要养,咱俩离婚!"
那可是自己十月怀胎,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啊!
邹翃燕深吸一口气,咬牙道:“你不养,我养!”
丈夫连夜收拾东西离开,从此对孩子不闻不问。
深夜的病房,静得能听见输液管的滴答声。
邹翃燕摸出枕头下,皱巴巴的《诗经》,泛黄书页停在《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她轻轻抚摸着,保温箱里不会哭闹的婴儿:"宝贝,你以后就叫丁丁,妈妈要让你在世上留下声响。"
随着丁丁一天天长大,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别的孩子会走了,他还不会爬,别的孩子会跑了,他还站不稳,正应了医生所说,是个脑瘫孩子。
可邹翃燕不死心,她咨询了很多医生,得知3到6岁的脑瘫儿,只要坚持按 摩和康复训练,就有恢复的可能。
从那天起,这个文弱的老师,开始骑着二八大杠,穿梭在武汉三镇。
白天教书,晚上给人做礼仪培训,深夜还要抱着儿子挤末班公交,去做康复治疗。
1991年深冬,母 子俩踩着积雪往医院走。
3岁的丁丁裹得像个粽子,邹翃燕的鞋子已经渗进雪水。
"妈妈,按 摩好疼。"丁丁望着3楼理疗室的窗户直发抖。
每次5个医生齐上阵,同时按住丁丁的头和四肢,按 摩时的惨叫声,能让整层楼的人心颤。
每次邹翃燕都在一旁,心疼得掉眼泪,可她知道不能心软,丁丁要想恢复正常,这些苦是必经之路。
有一次,丁丁在做康复训练时,邹翃燕从布包里掏出1个玻璃罐,里面蠕动着20多条蚕宝宝。
"丁丁看,妈妈带了什么?"
“哇,是蚕宝宝!”
"等蚕结茧了,妈妈给你做真丝被。"
治疗床上,孩子咬着手帕,任泪水横流,眼睛却一直盯着罐子里的蚕。
那年春天,他们真的养出了雪白的蚕茧,只是做被子的钱,早变成了康复费。
治疗过程虽然痛苦,但效果却让人惊喜,到了上学的年纪,丁丁看起来已经和别的孩子几乎差不多,除了运动时有点肢体不协调。
但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2003年9月,武汉某中学操场上,军训教官的呵斥声惊飞一群麻雀。
"丁丁出列!其他人继续踢正步!"
15岁的少年站在原地,看着同学们投来异样目光,心中又委屈又难受。
他是因为脑瘫才会肢体不协调,身体不受控制,明明他已经很努力了,但动作还是不标准。
后来,邹翃燕翻出1份珍藏的录像带,那是丁丁7岁时,她省吃俭用3个月买的摄 像机拍的。
画面里,走路摇摇晃晃的男孩,突然栽进沙发,却咯咯笑着比出剪刀手。
"妈妈快看!我能单脚站10秒了!"
15岁的丁丁看着录像,突然把脸埋进枕头:"他们今天叫我脑瘫......"
邹翃燕轻轻梳着儿子汗湿的头发:"还记得你问妈妈,为什么蚕要作茧自缚吗?"
丁丁抬起头来,“因为蚕要积蓄力量,等待破茧重生那天。”
邹翃燕看着儿子,语重 心长地说:“孩子,蚕能破茧重生,人也能涅槃重生,既然我们在运动方面比不过别人,那就在学习上超越他们!”
从此,丁丁读书更加努力,对于别人的冷嘲热讽和异样的眼光,从不放在心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丁丁以660分考入北大,之后更是一路高歌猛进被哈佛录取,成功拿到哈佛硕士学位。
如今的丁丁,已是跨国律所的金 牌顾问,但他办公室蕞显眼的位置,永远摆着个玻璃罐。
罐子里装着干枯的桑叶,和一团永远拆不开的蚕丝。
就像当年产房里,那个浑身青紫的婴儿,终究在母爱的浸润下,破茧成蝶…
丁丁是不幸的,生下来就是脑瘫儿,但他也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爱他的母亲。
哪怕再苦再难,他也从未放弃,而是与不公的命运死磕到底,终于逆风翻盘,迎来新生。
"命运打出的蕞烂底牌,在永 不放弃的人手里,终会变成王炸。"
愿每一个身处泥泞的人,都不要轻言放弃,要敢于和生活斗智斗勇,坚持到底,终能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