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扩招以后,大学生增多了,而且出现了过剩的现象。很多人惊呼,人才过剩,果真如此吗?
当然不是。大学生过剩并不等于人才过剩,大学生并不等于人才。资本进入教育行业以后,不仅要把中小学教育打造成产业化的教育,而且会把大学教育打造成产业化的教育。只是要把学生圈起来收钱,制造很多所谓的人才,其实并不是人才,而是很多“标准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能学到很多真正的知识和技术,毕业以后国家包分配。虽然那个时代科学技术并不发达,但大学生能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和技术,而且分配工作以后能享受国家福利待遇,算是人才。那些时代的大学生人数比较少,大学的含金量比较高,研究的成果也有一定的应用性,可以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而到了现在,资本进入大学,搞了产业化运作,最终把大学推向了市场。不但有正规的国家公立大学,而且有私立大学,还有各种野鸡大学,只要高考生有钱就能上大学,并不仅仅完全凭借成绩来上大学。除此之外,国家公立大学还有一定的等级划分,有985或211类高校,有双一流高校,还有普通的一本和二本高校,都分了档次和等级。而一旦分了档次和等级之后,就等于把商品或服务分了档次和等级,要作价出售。想要读大学的人要参加高考,获得一定的分数,就可以选择大学,当然并不会学到太多的知识和技能。
读大学的时间并不算长,本科要四年,医学专业的可能要再长一些,但并不能学到太多的知识和技能。大学生不能独立搞研究,毕业的时候写的论文大多有抄袭的迹象,出色的并不多,甚至根本没有什么应用价值。每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写的论文数量最多,简直位居世界榜首,但被引用的次数是最少的。别的国家大学生写论文大多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却不敢引用中国大学生论文里的资料,因为那些资料大多不靠谱,而且论点大多是抄袭和剽窃的,不是世界领先的,也不是自己想出来的。很多本科生的论文简直乏善可陈,没有什么突破性,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过关,而且本科生能够顺利毕业。很多论文都成了垃圾,却堂而皇之地存在,有的还进入了网络论文资料库,要各个高校每年花钱订阅,简直是滑稽透顶。有了这样的运作机制,大学就会普遍存在,而且很多大学只是培养交钱学习的大学生,并不培养真正的人才。学历注水,高学历的大学生大多高分低能,没有独立研究的能力,也没有什么研究成果,却可以凭借高学历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当市场进一步成熟的时候,市场上需要的大学生数量就会减少,因为很多优质岗位都被权贵把持了,而普通的大学生没有权和钱的背景,就不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很多大学招生的时候,只是要一定分数的大学生,而且要他们掏学费和书费,却不会补贴他们多少钱。很多大学的专业根本没用,大学生学了之后没有应用的广泛前景,也没有应用的领域,最终还是白学。就好像学了屠龙术一样,花了几年时间学成了,却发现无龙可屠。很多大学生就是这样,选了某个专业,学了四年以后顺利毕业了,却只学会了和异性同居,学会了打游戏,学会了专业的一点皮毛知识,却没有学会真正的研究精神,没有学会知识的应用,当然不算是人才,也就找不到工作了。资本的发展需要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大多都是高精尖领域的佼佼者。不管是芯片制造还是污水处理,都需要加入人工智能技术,也都需要进行精准的计算。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佼佼者会成为人才,而且会被很多企业或公司争抢,挣钱当然是很多的。编程的人员也算是技术人员,也会受到青睐,虽然待遇不一定很高,但起码可以做很多工作,发挥一技之长,有广大的用武之地。搞物联网研究的,搞医疗技术研究的,搞农业产品研究的等等,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也都算是人才。
人才很多,都是研究生或博士生,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而且有着好的研究成果。倘若只是研究生或博士生毕业,没有好的研究能力,也没有好的研究成果,就不算是人才,不会受到市场的青睐。学历注水之后,整个的学历水平提升了。很多本科类院校招收研究生或博士生,很多专科类院校升级为本科类院校,很多中专类院校升级为专科院校,似乎学历提升以后,大学生就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了,学历也就成了应聘的硬标准。其实不然,学历只不过像肥皂泡一样被吹大了,最终会破灭。很多读了大学的学生找不到工作,甚至读了研究生或博士生的都找不到工作,有的从海外归来的博士生也找不到工作。并不是工作岗位稀缺,而是他们根本不是人才。也就是说,大学生过剩并不等于人才过剩,人才永远不过剩,而大学生过剩却是普遍现象。
大学学历注水,最终会造成教育内卷的现象,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就要去考研,有的还要考公、考编,不但要花钱,而且要努力学习,甚至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只是为了提升学历水平,或者考中一个职位,混一个体制内的编制,却没有诚心搞研究,也没有诚心成为人才,怎么说都是一种大学教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