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一位张先生的经历,让不少人捏了把汗。本以为是场“艳遇”,没想到差点掉进诈骗陷阱,好在警方和家人轮番上阵,才没让骗子得逞。



这事儿需要从5月初说起,那天,良渚新城派出所的反诈预警突然响了——系统显示,辖区内的张先生频繁从银行取现,前前后后取了5万多块,而且正开着车往桐乡方向赶。

预警就是命令。反诈分中心的劝阻员姚佳铭赶紧打电话,但张先生的手机一直占线,巡逻队赶到他单位,同事也说没见到人。姚佳铭转而联系张先生的妻子李女士,结果李女士也懵了:“他说在上班,怎么会去桐乡?”更让人着急的是,李女士打丈夫电话也没人接。

这边警方急得团团转,那边张先生正按着骗子的指示一路狂飙。原来几天前,他浏览了一个黄色网站,弹出的“约炮”广告让他鬼使神差下载了个APP。刚开始,对方说完成刷单任务就能“约会”,张先生想着赚点小钱还能约会,便一步步上钩。等刷了几单后,对方突然说需要“验资”,让他取现金送到桐乡指定地点,还威胁说“不按时到就泄露隐私”。张先生慌了,瞒着家人取了钱就往外地赶,路上连妻子的电话都不敢接,生怕“任务”失败。

好在警方没放弃。通过监控发现张先生的车在桐乡下了高速,杭州警方立刻联系当地民警协助,同时派车追赶。千钧一发之际,姚佳铭终于打通了张先生的电话:“你这是诈骗!钱送过去就回不来了!”此时的张先生其实已经有点怀疑,但骗子的恐吓让他骑虎难下。直到妻子李女士接过电话,哭着劝他:“家里什么都不要,你人回来就行!”他才如梦初醒,调转车头回了杭州。

到了派出所,张先生才坦白,自己一时好奇点进黄色网站,以为“天上掉馅饼”,没想到馅饼下面全是陷阱。民警给他看了类似案例:很多诈骗团伙用“色情引流+刷单诈骗”的套路,先利用人性弱点吸引点击,再用“高额回报”“隐私威胁”一步步控制受害人,最后让其取现金转移,就是为了躲避资金追踪。



这事在网上炸开了锅,网友们的评论更是热闹。有人直戳要害:“什么‘约炮’要5万多?色字头上一把刀,骗子就是吃准了贪心和猎奇心理。”还有人替妻子操心:“有老婆还出去瞎搞,回家怎么交代?”更有人调侃:“这哪是约炮,分明是‘约骗’,成本比相亲还高。”当然,也有不少人给警方点赞:“要不是民警锲而不舍,这笔钱肯定打水漂了,反诈预警真管用!”但也有网友提出疑问:“为什么不直接在交易地点抓人?”“黄色网站那么多,为啥不严查?”

说起来,这类诈骗之所以屡屡得手,无非是抓住了两个“人性弱点”:一是“贪”,二是“惧”。骗子先用“艳遇”“赚钱”勾起贪心,再用“泄露隐私”“法律责任”制造恐惧,让受害人在慌乱中失去判断力。张先生的经历不是个例,现实中,多少人因为一时侥幸,掉进类似陷阱。有人为了“赚外快”刷单被骗,有人为了“猎奇”点击钓鱼链接,最后不仅钱财受损,还可能陷入更深的麻烦。

这件事里,最让人感慨的是警方和家人的双重努力。警方通过大数据预警,第一时间启动劝阻机制,从打电话、联系家人到跨市追踪,每一步都环环相扣;妻子李女士在关键时刻没有指责,而是耐心劝说,让张先生放下戒备回头。但换个角度想,如果张先生能多一点警惕,不轻易点击陌生链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这场危机本可以避免。

网络世界里,诱惑和陷阱从来都不缺。那些所谓的“艳遇”“高薪”背后,往往藏着看不见的钩子。作为普通人,守住两条底线很重要:一是不轻易为“非分之想”买单,二是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和家人、警方沟通。记住,真正的好事不会来得这么突然,当你觉得“机会”砸中自己时,或许正是陷阱张开大口的时候。希望张先生的经历能给大家提个醒,别让贪心和猎奇毁了生活,保护好自己的钱包,也是对家人和自己的负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