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席少了,文化广场热闹了;人情债减了,文明积分涨了。曾经,村里红白事“排面大”,人情攀比严重,曾让村民精神和物质面临双重压力。如今,裕禄讲堂“讲故事”、红白理事会“立规矩”、村居“大总讲新风”、积分超市“兑实惠”,巧妙地把“人情负担”变成了“文明资产”。
在博山区石马镇,一场移风易俗赋能文明乡风实践,正悄然发生,这场对于“面子”的重新认识,正在从外而内重塑石马镇“精气神”。
“大锅菜”重塑“老”人情
“咱村上的红白理事会,让我们办事有了主心骨,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负担都大大减轻了。”桥西村村民信孝先感慨道,大家都开始对“面子”观念有了重新的定位。
前不久,信孝先老伴去世,在村内红白理事会的操办下,一切从简,并安排前来吊唁的亲朋在长者食堂统一吃“大锅菜”,整个过程虽然简单,却是另一番隆重。大家从物质的攀比,开始回归到对情感的重视。
针对农村婚丧嫁娶“排面大”、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石马镇坚持“疏堵结合”,制定符合石马镇实际、实操性强的《石马镇关于加强乡风文明规范村红白理事会建设工作指引》。辖区14个行政村根据自身实际成立红白理事会,明确婚丧事宜操办流程和人情礼金、宴请宾客的规格,有条件的在村内长者食堂统一吃“大锅菜”,进一步降低婚丧嫁娶消费标准。
“我们现在认识到,无用的物质攀比,其实背离了最重要的那个东西。老百姓的婚丧嫁娶,就是邻里之间相互照应。”一名村民说,这种长久以来的“老”人情,现在被“新规矩”带回到生活中了。
石马镇通过党员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村干部入户宣讲政策、发放倡议书等方式,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今年以来,全镇红白事平均费用下降20%,群众普遍反映“人情债”压力减轻,文明办事理念深入人心。
破陋习,请“大总”讲新风
“白事简办、红事新办,摆那些‘大排场’都是虚的,更应该在老人生前多尽些孝心……”桥东村党委书记,红白理事会会长焦方法以“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为主题,开展“大总讲新风”移风易俗主题宣讲活动。
按照传统习俗,无论婚丧嫁娶,主家都要请来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总”主持事宜。如今主持事宜的大总开始“讲新风”,传播新的文明观念,整个社会风气也焕然一新。
桥东村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形式,结合孝道传承、婚丧简办等主题,剖析“重孝行、轻形式”的深层内涵,用乡音传递美德力量,引导村民反思攀比陋习,倡导厚养薄葬、文明理事的新风尚。
今年以来,石马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广泛开展“移风易俗 你我同行”文明实践主题活动,组织党员志愿者用方言土语讲述移风易俗故事,举办“大总讲新风”宣讲活动、“好家风好家训”分享会、“凡人善举”评选活动,通过有威望的长者、家族中的长者和社会上的榜样进行带动,挖掘本地孝老爱亲、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等典型人物事迹,以身边人带动身边事,充分发挥典型模范的感召力和带动效应。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石马镇已经累计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讲、志愿服务、文化惠民等活动40余场次,惠及群众1500余人次……文明实践之花在基层“落地生根”。
微场景,让生活更文明
“我们村的进村路两边光秃秃的,一直不是很美观。现在路两边都种上了樱花树和流苏树,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变化。”蛟龙村村民王学金有感而发。如今漫步在石马镇的大街小巷,街巷净美与绿意盎然相映成趣:新增绿地1.1万余平方,新栽苗木1.2万株,2000余平方花海随风摇曳。
“环境好了,人的素质也相应提高。”
今年以来,石马镇积极探索人居环境长效维护机制,通过指导各村制定规范性、实用性较强的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树牢人居环境整治主人翁意识。创新“绿美合伙人”机制,进一步激活治理内生动力,积极发动村民捐赠高杆木瓜、五角枫等苗木,由村民认领“门前三包”责任区,企业组建志愿服务队,依托“大喇叭倡议+网格化动员+主题党日实践”机制开展全员环境整治行动。截至目前,石马镇累计发动1200余人次参与环境整治,形成了“干部带头干、群众主动跟”的“镇村企户”共建格局,乡村“颜值”和村民“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美好环境的探索是石马镇创新实施文明微场景的一个缩影。围绕“我们的节日”等主题,石马镇开展了“村乒”赛出邻里情、惠民演出润心田、全民阅读沐书香等活动,打造了花卉景观区、共享洗衣房等一系列微场景,以健康向上的文明生活替代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需下好“绣花功夫”,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石马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坚持以规约人、以文化人、以事育人,让文明乡风真正“吹”进人们心坎,让乡村“颜值”化作群众“精气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李波 通讯员王杲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