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一分钱掰两半花”的“谜面”,是“过日子的好手”。
节俭的人可能都曾有过这样的期望。
可是,无论怎么不节俭、无论怎样奢侈,都不会把2500元钱当作1元钱来花吧?
说来难以置信,现实中就有!
重庆三峡学院,采购“普联TL-R473G出口防火墙”,中标价75万元,而电商平台同款产品仅为299元。
中标价,是市场价的2500倍。
重庆市政府采购中心已在调查此事。
重庆三峡学院的原采购计划已终止、新采购流程已重启。
见封面新闻,5月11日,https://news.ifeng.com/c/8jGyoIBEUDR。
我在想,当地纪检委是不是应当与政府采购中心一起介入调查?
据已了解到的消息,中标公司办公地与注册地不相符;注册地在重一户村民家;公司参保人数为零,公司电话没人接;
该村党总支书记证实,中标公司的股东确实是该村村民;去年经济普查时声称不在经营了。
这些信息,无不让人瞠目结舌。
人们不禁要问,招标人为什么不了解市场价?评标人的专业操作似有若无?审批人的把关如同摆设?
即使是工作失职,也该有行政处置的说法;如果是渎职、利益输送、贪污腐败,那就是法律处罚的事了。
把自己的2500元钱当作1元钱来花,那是权利。
把国家、纳税人的2500元钱当作1元钱来花,那是犯罪。
对于涉嫌犯罪的行为,司法机关必须主动及时介入。
信息公开是个好东西。
如果法律法规不要求公务采购信息公开,可以设想,重庆三峡学院绝不会把用75万元购买299元物品的信息公示出来,
人民群众也就没有机会发现这个荒唐的共用物品购买。
现在我们期待,把信息公开进行到底:
如此荒诞的招标采购是怎么形成的?各个把关的环节是怎么过关的?
这家中标公司究竟是什么玩意儿?荒诞剧的幕后是什么场景?
请不要仅仅是“采购有违规违法行为、涉事人已被依规依法严肃处理”的笼统表述来敷衍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