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人:孩子妈妈

孩子信息:25岁男生

指导老师:孙维老师及督导团队

概况:孩子与父母关系极差、常会打骂父母,他存在自我认知偏差,通过高消费来满足内心的空洞,并给父母欠下外债。

经过指导后,孩子转变了三观,主动体贴父母、感恩他们的养育之恩;同时停止了不当行为,积极投身工作,并顺利找到了另一半。

“你看看你们什么样子,又蠢又笨,也配管着我?!”

“我花钱怎么了,不给我钱我去断绝关系!”

“哭什么哭,少假惺惺的做样子。”

这话小棋(孩子化名)面对反感的父母脱口而出,他觉得自己这样的态度理所应当。

没有一个亲戚朋友不说小棋坏话的:

无恶不作、败家子、不孝子......

这些话他早就听得耳朵起茧子了, 丝毫不能对他造成一丝反省;

甚至,他觉得,之所以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并不是自己不好,而是因为自己的父母没能力!

他们没本事保护自己,还到处宣扬自己的不好,他痛恨这样懦弱无能的父母!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删除

01

孙女士和丈夫说起自己的儿子,两眼止不住地流泪。

他们是普普通通的农民,靠双手努力了一辈子,最后在两鬓已然白发的年纪不仅让儿子轻易挥霍两空,还欠下了好几万的外债。

咨询老师给孙女士夫妇两人倒了热茶,他们空洞、迷茫的眼神中有了一抹感动的神色。

他们的手上满是岁月的痕迹,脸上更是黯淡无光;

孙女士对儿子的种种“事迹”抱怨不停,孩子爸爸一言不发,愣愣的看着脚尖。

在咨询老师的专业引导下,终于明白了这个家庭的问题所在,以及孩子叛逆的根本。



1.成长忽视

他之所以对父母有认知误差,源于在小棋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是独立完成学业的。

从上初中开始,到高中、大专,小棋都是住校生。

当别的孩子常常有父母过来探望,带一大包好吃的时,他总是很羡慕。

电话拨过去,迎接他的不是关怀而是冷冰冰的:

“这次考得什么样?”、“要好好学习”、“和同学好好相处,别找事”......

这些话,让每次心怀期待的小棋都能瞬间跌倒谷底。

他觉得父母不止无趣,甚至很没用......

他也不是没有和父母说过平常有空可以顺路来看看自己;

可他们不是说有事就是下次再说。

久而久之,他也不再问了,连给他们打电话的兴趣都没有了。

除了假期不得不回家,小棋觉得还不如在学校和同学玩得好,反正只要没钱了,父母都会给。

而小棋的父母,察觉到孩子的话越来越少,也只是觉得孩子长大有自己的心思了。

他们觉得,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的都不要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删除

2.“超额”期待

小棋从小到大,听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学习好才会有出息。”

小棋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在初中时,他一直名列班级前十名;

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

上了高中后,小棋才发现,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成绩在这里不足为奇。

曾经把自己当成宝的班主任和各科老师不复存在,甚至成了班里最不起眼的人。

这种落差让他倍感压力。

别人课间睡觉,他在复习;

别人周末放松,他在刷题。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种被轻易被别人赶超的感觉太难受了,他必须更努力的下劲去学!

可巨大的压力让他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他太累了。

当父母看着期末的成绩单,他中不溜的成绩,果然迎来了数不清的批判。

这个样子怎么考大学、上了高中就不好好学习了?、初中谁都会,高中才是最重要的......

小棋觉得自己特别委屈,他的努力父母根本就不懂,光会一张嘴的说。

他忍不住和父母吵了一架,跑出去和同学去了游戏厅。

说来也怪,从那次开始,小棋几乎没周末都会出现在游戏厅当中。

3.单一的教育模式

成绩一落千丈,从中不溜滑到了倒数。

小棋的父母听说了孩子不学习的事,一气之下找到了游戏厅。

看着还在津津有味玩游戏的儿子,孙女士夫妻气不打一处来,当众扇了他一巴掌,将他辱骂得狗血淋头。

小棋也没想到父母能来这里,吓得一句话没敢反驳。

最后,他在众目睽睽中,哭得像个三岁的孩子;

因为父母说,他们没本事没文化,就指望小棋能出人头地,他们种了一辈子粮食,就是为了让他考大学......

那天以后,小棋的成绩短暂的有了起色;

可是,父母依然不依不饶的让他学习学习再学习。

小棋觉得自己学的万分痛苦,就算自己再怎么学,成绩也只是轻微的浮动;

加上父母不断的施压,心中的委屈更是无处发泄。

最终,小棋没考上大学,浑浑噩噩的报了大专;

这他更讨厌父母了,如果不是他们什么都不懂,也不至于耽误了自己的一生。

02

孙女士夫妻只当儿子是来找自己报仇的,大概是上辈子欠了他的;

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偏差,以及孩子心中积压的情绪。

经过心理咨询老师专业的讲解和深入的分析后,才让老两口恍然大悟。

尤其听到老师说,自己的儿子能够回到身边,不再记恨自己时,他们一下子哭成了泪人。

这么多年的委屈、心痛、后悔,一下子涌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删除

九州金榜家庭教育的专家孙维做了这个家庭的指导老师。

孙维老师的专业和细心,让这个家庭逐渐照进了如阳光般的温暖。

就像卡尔・罗杰斯:“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首先,孙老师运用家庭系统疗法中的“家庭图谱”,将小棋家庭的代际脉络、互动模式、冲突节点清晰呈现。

在这幅图谱中,我们会发现父母长期高压教育的沉重笔触,与小棋叛逆回应的激烈线条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的闭环。



孙老师和专家团队为契机,引导家庭成员凝视这幅图谱,认识到自己在家庭系统中的角色与影响,激发主动改变的内在动力。

在控制高消费行为方面,依据认知行为疗法,引导小棋自我觉察。

同时,鼓励他探寻健康的情绪宣泄方式,悄然转移消费的注意力。

此外,协助小棋制定个人预算计划,将收入合理分配、开设专属储蓄账户并设定目标。

通过一步步系统的规划,帮助他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亲子关系方便,“爱的五种语言”发挥作用。

孙老师用语言技巧让小棋和其父母之间破译着彼此的 “爱语”。

他们之间从冷漠、针锋相对,一步步到小棋愿意回消息,再到一些生硬的叮嘱,无不在诠释着表达语言的魔力。

在指导中,孙老师根据小棋不同的反应以及不同的情况,会迅速做出他的心理活动判断;

并给予孙女士应对之策。

渐渐地,他们发现,多鼓励孩子、多夸奖孩子,是有多么重要。

在提升情绪管理能力方面,借助情绪脸谱图、情绪日记等工具,帮助他细致入微地识别不同情绪状态,探寻情绪产生的根源与生理反应。

并运用了情绪 ABC 理论,引导小棋反思面对冲突时的不合理信念;

将 “父母就应该完全理解我” 的偏执,转化为 “父母和我都需要时间去理解彼此” 的豁达,实现认知的升华。

最后,孙老师和团队采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通过职业兴趣测试,帮助小棋明晰自己的职业倾向。

并引导父母尊重小棋的职业选择。

03

经过了三个月左右的指导,孙女士和丈夫给孙维老师寄送来了锦旗。



不仅如此,好消息也是接踵而至。

现在的小棋,不再怨恨父母了。

他终于明白了父母的苦衷;

也明白了父母一直都在用自己的爱着他。

只是,他们不善言辞,他们的爱笨拙而又隐秘。

察觉到了父母的转变,感受到了父母明确的支持后,他也做出了改变。

现在的他,不再迷失自己,不断通过消费来满足自己的空洞;

而是付出实打实的努力,通过工作、通过运动等来提升自己。

平时,他常常喜欢回家贴着父母聊些家常,还会做饭、帮父母干货、洗衣服。

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照顾他们,弥补他们。

有次他们一起聊天时说:

“我以前太混蛋了,也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觉得你俩不行,啥都得靠我自己闯。现在我明白了,家才是根本。

爸妈,你们原谅我,我干了这么多蠢事你们还是看我这么好,我有你们真幸福!

我会努力让你们过好日子的!”



亲子关系,不在于谁说得多,而在于谁真正用心听。

父母的陪伴、教育方式,会深远影响一个人的情感和行为模式,而当问题出现时,逃避和批评从来不是解决办法;

真正的转变,往往从一场理解自己、也理解彼此的对话开始。

点亮在看,一起共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